第97章仁慈皇孙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手中,“天子守国门”正是源自朱棣迁都时期,而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有了“君王死社稷”之言朱棣也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证明了没传位给朱棣是一个错。
朱允炆是他爷爷开国皇帝朱元璋扶持上的皇位。本来朱元璋之后应该是朱标继承皇位,可惜过早的病逝了。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为太子了,要把朱允炆和朱棣的关系交代清楚,那么请跟随胖哥进入大明的那段岁月。
皇太子朱标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可见朱元璋是有多么器重朱标。
朱标人缘极好,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坐上皇位。胖哥相信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朱棣老老实实的做他的燕王,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了。
朱允炆上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是沾了老爸朱标的光了。朱元璋爱屋及乌,最爱的儿子死了,那么就把应该给他的留给他的儿子吧!胖哥想这应该是朱元璋的真实用意。
朱棣早期的势力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也就是史称“永乐大帝”就是他。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由于彼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正酣,都没有时间看一眼朱棣就又上了前线。朱棣的名字还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的时候才起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当是朱元璋的用意就是看到前朝灭亡主要就是因为君弱臣强,所以把儿子们派出去各占一方,这样就把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家大业大儿子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谁都想将来接老子的班登上大统。所以几个儿子私底下明争暗斗的厉害,太子朱标死后情况更严重,朱元璋一看不如就把孙子朱允炆扶持上来,打消其他王子的野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这时候的局势在消失了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后,就以朱棣为大了。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朱元璋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同时也因为他的势力过大顾虑会对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产生威胁。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朱棣为什么必须反?有两个原因
其一:朱棣觊觎皇位已久,从早期几个王子明争暗斗就能看出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朱允炆初登大宝,势力未稳固。所以此时反有利条件占优。
其二:朱允炆的操之过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这一招是朱元璋临死布下的妙棋,就怕趁着朱元璋刚死,朱允炆立足未稳,几个叔叔趁势造反引起天下大乱。
之所以说朱允炆操之过急是因为“削藩”,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在继位不到一年时间,把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废掉。势力最大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手中,“天子守国门”正是源自朱棣迁都时期,而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有了“君王死社稷”之言朱棣也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证明了没传位给朱棣是一个错。
朱允炆是他爷爷开国皇帝朱元璋扶持上的皇位。本来朱元璋之后应该是朱标继承皇位,可惜过早的病逝了。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为太子了,要把朱允炆和朱棣的关系交代清楚,那么请跟随胖哥进入大明的那段岁月。
皇太子朱标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可见朱元璋是有多么器重朱标。
朱标人缘极好,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坐上皇位。胖哥相信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朱棣老老实实的做他的燕王,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了。
朱允炆上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是沾了老爸朱标的光了。朱元璋爱屋及乌,最爱的儿子死了,那么就把应该给他的留给他的儿子吧!胖哥想这应该是朱元璋的真实用意。
朱棣早期的势力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也就是史称“永乐大帝”就是他。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由于彼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正酣,都没有时间看一眼朱棣就又上了前线。朱棣的名字还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的时候才起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当是朱元璋的用意就是看到前朝灭亡主要就是因为君弱臣强,所以把儿子们派出去各占一方,这样就把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家大业大儿子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谁都想将来接老子的班登上大统。所以几个儿子私底下明争暗斗的厉害,太子朱标死后情况更严重,朱元璋一看不如就把孙子朱允炆扶持上来,打消其他王子的野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这时候的局势在消失了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后,就以朱棣为大了。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朱元璋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同时也因为他的势力过大顾虑会对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产生威胁。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朱棣为什么必须反?有两个原因
其一:朱棣觊觎皇位已久,从早期几个王子明争暗斗就能看出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朱允炆初登大宝,势力未稳固。所以此时反有利条件占优。
其二:朱允炆的操之过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这一招是朱元璋临死布下的妙棋,就怕趁着朱元璋刚死,朱允炆立足未稳,几个叔叔趁势造反引起天下大乱。
之所以说朱允炆操之过急是因为“削藩”,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在继位不到一年时间,把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废掉。势力最大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