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仁慈皇孙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朱棣这时候已经感到了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果然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朱棣这时候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从朱允炆对待各位叔叔的态度看来,这位爷也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并且从他器重废物李景隆就能看出识人能力和父亲爷爷差距太大。即便是没有朱棣的成功篡位,他对于大明的贡献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永乐大帝对于后世有一部《永乐大典》留存于世,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并且朱棣对于明朝这段时间开疆拓土功绩极大,就和平头哥一样,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他所处的时期被后人称为“永乐盛世”。我想朱允炆做不到这一点。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这个世界上有仁慈的皇帝吗?仁慈只是表面现象,在权力斗争面前人都是十分凶残的,只要坐上皇帝的宝座,再仁慈的人也会变得心狠手辣起来。
都说朱棣早就有造反的意思我不认同,我认为朱棣是被逼反,朱允文削藩的号角已经吹响,削藩的刀已经架在朱棣脖子上,他不反就是死,即使朱允炆心中不想杀也经不起黄子澄、齐泰等大臣的劝说。
方孝儒是读书人,应该算仁慈吧,但其实他的心毒的狠,害了他家九族还不算,还把本与他无任何亲戚关系的十族都拉上替他陪葬,他倒可以留名万年了,可那些因他而死的人留下啥了?既然他打算以死铭志,为何不早些自杀?在朱棣抓他时激烈反抗一下不就死了,偏偏要拉几万人为他垫背。
这些读书人口中的仁慈都是假仁慈,杀起人来眼都不眨,曾国藩被读书人称为近代圣人,但对待乡民可以说凶残之极,只要乡民稍有不满立马就杀,被他杀掉的湖南老百姓不下几百万,因此在湖南民间落了个曾剃头绰号。
汉文帝算是个仁慈的人吧,可他坐上皇帝位后怎样对待周勃拥立他的功臣?最有名的宋仁宗,在废郭皇后时也心狠如铁,范仲淹等一帮大臣几次求情都不行。
任何仁慈都是相对的,读书人口中的仁慈只对他们自己有利,我们现在来看雍正皇帝的三项改革对老百姓来说是最仁慈的政策,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每一条都是为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但每一条又都是针对官员和读书人的,所以雍正就被读书骂成最毒辣的皇帝。
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削藩的最终目标就是朱棣,即使朱棣解除全部护卫,甚至换换藩地也不行,有他存在朱允炆就会睡不着觉,那些大臣们会认为他就是颗叛乱的种子,只有朱棣死了所有人才会放心。就象韩信和刘邦一样,只有韩信死了刘邦才最放心。
朱棣能出任大明朝的总裁是历史之幸,否则明朝不过五代蒙古必会卷土重来,以朱允炆的治国手法必会重文较武,国都远在南京这个繁华脂粉之地,后世皇帝肯定会象历史上的南朝一样不思进取,这样北疆必然武备渐渐松懈,到时蒙古人一冲而下,北京又失,只要北京失守,华北自然守不住,即使明朝全力抵抗,也会落得和南宋一样的结局。
北京地区从北宋以来就成为中国历史的风暴眼,谁占有它谁就占据了历史的主动权。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东北的渔猎民族,已经不是唐朝以前那些游牧民族的政权组织管理形式,已经吸取了汉人政权的许多先进管理经验,中原政权很难对付。所以草原民族只要占据北京,进,就可占领中原,退,可守住漠北。同样汉族占据北京后,进,可驰骋漠北草原,退可守住长城一线。这个时候谁失去了北京,谁就失去主动权。
,朱棣不反,朱允炆必杀之。这就是朱棣反的一个理由,坐皇位者没有什么心慈手软之人。
第(3/3)页
朱棣这时候已经感到了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果然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朱棣这时候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从朱允炆对待各位叔叔的态度看来,这位爷也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并且从他器重废物李景隆就能看出识人能力和父亲爷爷差距太大。即便是没有朱棣的成功篡位,他对于大明的贡献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永乐大帝对于后世有一部《永乐大典》留存于世,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并且朱棣对于明朝这段时间开疆拓土功绩极大,就和平头哥一样,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他所处的时期被后人称为“永乐盛世”。我想朱允炆做不到这一点。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这个世界上有仁慈的皇帝吗?仁慈只是表面现象,在权力斗争面前人都是十分凶残的,只要坐上皇帝的宝座,再仁慈的人也会变得心狠手辣起来。
都说朱棣早就有造反的意思我不认同,我认为朱棣是被逼反,朱允文削藩的号角已经吹响,削藩的刀已经架在朱棣脖子上,他不反就是死,即使朱允炆心中不想杀也经不起黄子澄、齐泰等大臣的劝说。
方孝儒是读书人,应该算仁慈吧,但其实他的心毒的狠,害了他家九族还不算,还把本与他无任何亲戚关系的十族都拉上替他陪葬,他倒可以留名万年了,可那些因他而死的人留下啥了?既然他打算以死铭志,为何不早些自杀?在朱棣抓他时激烈反抗一下不就死了,偏偏要拉几万人为他垫背。
这些读书人口中的仁慈都是假仁慈,杀起人来眼都不眨,曾国藩被读书人称为近代圣人,但对待乡民可以说凶残之极,只要乡民稍有不满立马就杀,被他杀掉的湖南老百姓不下几百万,因此在湖南民间落了个曾剃头绰号。
汉文帝算是个仁慈的人吧,可他坐上皇帝位后怎样对待周勃拥立他的功臣?最有名的宋仁宗,在废郭皇后时也心狠如铁,范仲淹等一帮大臣几次求情都不行。
任何仁慈都是相对的,读书人口中的仁慈只对他们自己有利,我们现在来看雍正皇帝的三项改革对老百姓来说是最仁慈的政策,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每一条都是为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但每一条又都是针对官员和读书人的,所以雍正就被读书骂成最毒辣的皇帝。
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削藩的最终目标就是朱棣,即使朱棣解除全部护卫,甚至换换藩地也不行,有他存在朱允炆就会睡不着觉,那些大臣们会认为他就是颗叛乱的种子,只有朱棣死了所有人才会放心。就象韩信和刘邦一样,只有韩信死了刘邦才最放心。
朱棣能出任大明朝的总裁是历史之幸,否则明朝不过五代蒙古必会卷土重来,以朱允炆的治国手法必会重文较武,国都远在南京这个繁华脂粉之地,后世皇帝肯定会象历史上的南朝一样不思进取,这样北疆必然武备渐渐松懈,到时蒙古人一冲而下,北京又失,只要北京失守,华北自然守不住,即使明朝全力抵抗,也会落得和南宋一样的结局。
北京地区从北宋以来就成为中国历史的风暴眼,谁占有它谁就占据了历史的主动权。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东北的渔猎民族,已经不是唐朝以前那些游牧民族的政权组织管理形式,已经吸取了汉人政权的许多先进管理经验,中原政权很难对付。所以草原民族只要占据北京,进,就可占领中原,退,可守住漠北。同样汉族占据北京后,进,可驰骋漠北草原,退可守住长城一线。这个时候谁失去了北京,谁就失去主动权。
,朱棣不反,朱允炆必杀之。这就是朱棣反的一个理由,坐皇位者没有什么心慈手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