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城下巧施计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了,太扫面子,非得拔出这颗钉子不可,而且非四十万人不可,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昆阳攻城战拉开了序幕。王莽大军的攻城场面相当壮观,里里外外围了十层,旗帜蔽野,埃尘满天,钲鼓之声震天动地。王邑更是制造了二十多米高的云梯,在云梯上,漫天的箭矢射向城里,城里守军的伤亡很大。但凭借城墙的坚固,更始军抵挡住了新朝大军的进攻。
毕竟双方实力悬殊,昆阳的绿林军军粮储备又不足,王凤本来坚守的意志就不强,就想到了投降。
但没有想到的是,王邑、王寻却傲慢地拒绝了昆阳绿林守军的投降,他们认为破城在即,昆阳城的军民要一个不留,才能对匪徒杀一儆百。
严尤又向王邑提出,不如放一部分绿林军出城,到宛城去焕散围攻宛城的绿林军主力的斗志。王邑不为所动,他就是要一口吞下昆阳这块骨头,连渣都不剩。
王凤等人看投降无望,横竖都是一死,倒绝了其他念想,一心守城,盼望着援军的到来。
王邑的大军一直围到六月,还是对昆阳望城兴叹。
这几乎也是昆阳守军的极限了。正当他们接近崩溃的时候,听到了天大的利好消息,刘秀带着援军从定陵、郾城来了。
虽然只有近万人,但是对于久攻昆阳不下的王莽军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力量。
六月初一,抵达昆阳王莽军大营的援军趁势对王莽的大营发起了冲击。王邑却以为刘秀军只是小股部队,不足为患,仅派几千人迎敌。
刘秀意识到初战能否胜利,至关重要,他豁出去了,一向谨慎甚至被人讥笑为胆小的刘秀亲自拍马,挺身向前,杀入敌营,军心大振,首战斩敌数千。
但对于四十万大军来说,几千人的损失不算太多。家底大,王邑是这么想的。万把人的队伍,能做出什么动作来?
在刘秀的援军到达昆阳的三天前,其兄刘已经率领绿林军主力攻克了宛城。绿林军的通信设备不发达,连飞鸽也没有,刚取得小捷的刘秀并不知道宛城大捷,不过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他还是向王莽的大军散布了这一消息。
王莽军人心本就不稳。王莽改制,天下虽乱了,但国库却充实了。王莽的王宫里,光黄金有七十万斤之巨,但王莽实在很抠门,士卒出征一人仅发四千钱安家费,在物价通货膨胀的新朝,这点钱实在寒酸。士兵本就多有怨言,几十万人在昆阳城下呆了三个月,大部分没有参加攻城战(没办法,排队也排不上,人太多了),此时刘秀散播的谣言,让这支部队更加人心焕散。
看到流言起了效果,刘秀迅速出手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涉过昆水,从城东迂回城西,再次向王莽指挥部发起冲击。
王邑、王寻此时担心的却是自己手下人手过多的问题,他下令诸营不得乱动,就地驻扎观望,以免造成无谓的混乱,然后亲率一万人和刘秀单挑。
单挑的结果当然是王邑、王寻大败,副帅王寻在乱战中被杀。而王莽的其他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前面的部队大败,却军令在先,不得乱动。
昆阳城里的王凤看刘秀部取得大胜,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战机,率部从城里杀出,里应外合,两面夹击,王莽军大败。
当初王莽为了登上皇位,制造了很多天降祥瑞的假象,天公也对王莽屡次侵犯他老人家名誉权而不满。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也来给王莽军捣乱了,其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王莽的四十万大军争相逃命,渡河时又洪水暴涨,溺水者数以万计,王邑、严尤率领残部逃命而去。
在昆阳,王莽四十万大军被二万绿林军击溃,宣告王莽大新王朝正式开始崩塌。
王莽: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争议的人物,长时期来,被视为乱臣贼子的典型,背负了千古骂名。但到了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却为其翻案,认为王莽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
胡适为王莽翻案,有一定的道理。能在西汉末年面对腐朽的朝局大力施行改革,需要一定的勇气,而史料所载的王莽“虚假”、“骄情”的行为,我们联系其早年的所作所为,倒大可评断这是一个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
王莽的最大错误在于深受先秦儒家影响太深,选择错了改革的方向。孔子当年游学诸国,以失败告终的案例,其实已经告诉了王莽儒家治国上存在的重大弊病。五百年前孔子做不到的事,王莽五百年后自然也做不到,当改革触及到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时,失败则成为必然。
王莽改制,不过给已经病入膏盲的西汉王朝加了一剂猛药,王莽谈不上历史罪人,也说不上是伟大改革家。
昆阳之战后,全国无处不乱。公元23年七月,关中义军冲入长安,一片混乱中,王莽被商人杜虞所杀。
战争猜想:
四十万正规军对峙两万农民起义军,却大败而告终,放在任何一个时间、地点,都是一个战争奇迹。昆阳城下,王莽军的主帅如果不是王邑、王寻那样的草包,败的都会是绿林军一方。此战若败,天下的大势走向又将如何?而没有昆阳城下的神奇一战,势单力薄的刘秀会在接下来的群雄大战中崛起吗?
第(3/3)页
了,太扫面子,非得拔出这颗钉子不可,而且非四十万人不可,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昆阳攻城战拉开了序幕。王莽大军的攻城场面相当壮观,里里外外围了十层,旗帜蔽野,埃尘满天,钲鼓之声震天动地。王邑更是制造了二十多米高的云梯,在云梯上,漫天的箭矢射向城里,城里守军的伤亡很大。但凭借城墙的坚固,更始军抵挡住了新朝大军的进攻。
毕竟双方实力悬殊,昆阳的绿林军军粮储备又不足,王凤本来坚守的意志就不强,就想到了投降。
但没有想到的是,王邑、王寻却傲慢地拒绝了昆阳绿林守军的投降,他们认为破城在即,昆阳城的军民要一个不留,才能对匪徒杀一儆百。
严尤又向王邑提出,不如放一部分绿林军出城,到宛城去焕散围攻宛城的绿林军主力的斗志。王邑不为所动,他就是要一口吞下昆阳这块骨头,连渣都不剩。
王凤等人看投降无望,横竖都是一死,倒绝了其他念想,一心守城,盼望着援军的到来。
王邑的大军一直围到六月,还是对昆阳望城兴叹。
这几乎也是昆阳守军的极限了。正当他们接近崩溃的时候,听到了天大的利好消息,刘秀带着援军从定陵、郾城来了。
虽然只有近万人,但是对于久攻昆阳不下的王莽军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力量。
六月初一,抵达昆阳王莽军大营的援军趁势对王莽的大营发起了冲击。王邑却以为刘秀军只是小股部队,不足为患,仅派几千人迎敌。
刘秀意识到初战能否胜利,至关重要,他豁出去了,一向谨慎甚至被人讥笑为胆小的刘秀亲自拍马,挺身向前,杀入敌营,军心大振,首战斩敌数千。
但对于四十万大军来说,几千人的损失不算太多。家底大,王邑是这么想的。万把人的队伍,能做出什么动作来?
在刘秀的援军到达昆阳的三天前,其兄刘已经率领绿林军主力攻克了宛城。绿林军的通信设备不发达,连飞鸽也没有,刚取得小捷的刘秀并不知道宛城大捷,不过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他还是向王莽的大军散布了这一消息。
王莽军人心本就不稳。王莽改制,天下虽乱了,但国库却充实了。王莽的王宫里,光黄金有七十万斤之巨,但王莽实在很抠门,士卒出征一人仅发四千钱安家费,在物价通货膨胀的新朝,这点钱实在寒酸。士兵本就多有怨言,几十万人在昆阳城下呆了三个月,大部分没有参加攻城战(没办法,排队也排不上,人太多了),此时刘秀散播的谣言,让这支部队更加人心焕散。
看到流言起了效果,刘秀迅速出手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涉过昆水,从城东迂回城西,再次向王莽指挥部发起冲击。
王邑、王寻此时担心的却是自己手下人手过多的问题,他下令诸营不得乱动,就地驻扎观望,以免造成无谓的混乱,然后亲率一万人和刘秀单挑。
单挑的结果当然是王邑、王寻大败,副帅王寻在乱战中被杀。而王莽的其他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前面的部队大败,却军令在先,不得乱动。
昆阳城里的王凤看刘秀部取得大胜,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战机,率部从城里杀出,里应外合,两面夹击,王莽军大败。
当初王莽为了登上皇位,制造了很多天降祥瑞的假象,天公也对王莽屡次侵犯他老人家名誉权而不满。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也来给王莽军捣乱了,其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王莽的四十万大军争相逃命,渡河时又洪水暴涨,溺水者数以万计,王邑、严尤率领残部逃命而去。
在昆阳,王莽四十万大军被二万绿林军击溃,宣告王莽大新王朝正式开始崩塌。
王莽: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争议的人物,长时期来,被视为乱臣贼子的典型,背负了千古骂名。但到了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却为其翻案,认为王莽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
胡适为王莽翻案,有一定的道理。能在西汉末年面对腐朽的朝局大力施行改革,需要一定的勇气,而史料所载的王莽“虚假”、“骄情”的行为,我们联系其早年的所作所为,倒大可评断这是一个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
王莽的最大错误在于深受先秦儒家影响太深,选择错了改革的方向。孔子当年游学诸国,以失败告终的案例,其实已经告诉了王莽儒家治国上存在的重大弊病。五百年前孔子做不到的事,王莽五百年后自然也做不到,当改革触及到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时,失败则成为必然。
王莽改制,不过给已经病入膏盲的西汉王朝加了一剂猛药,王莽谈不上历史罪人,也说不上是伟大改革家。
昆阳之战后,全国无处不乱。公元23年七月,关中义军冲入长安,一片混乱中,王莽被商人杜虞所杀。
战争猜想:
四十万正规军对峙两万农民起义军,却大败而告终,放在任何一个时间、地点,都是一个战争奇迹。昆阳城下,王莽军的主帅如果不是王邑、王寻那样的草包,败的都会是绿林军一方。此战若败,天下的大势走向又将如何?而没有昆阳城下的神奇一战,势单力薄的刘秀会在接下来的群雄大战中崛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