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城下巧施计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到后面又视为猛虎,于地皇元年(20年)实施各级政府军政一体化,强力镇压,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全面激化。
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赤眉、绿林脱颖而出,成为一南一北势力最大的两股力量。
天凤五年(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带领着数百名吃不上饭的穷哥们儿起义。之后转战泰山地区,相比较其他的农民义军,樊崇的队伍有比较简单的组织结构(三老、从事、卒史三级官职),队伍纪律也相对严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很快发展壮大,徐宣、谢禄、杨音等部继续加入,成为了东方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农民队伍。地皇三年(22年)冬,赤眉军在成昌聚(今山东东平西)大败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领的十万大军,向王莽政权宣告,新朝末年的义军们,已经不是所谓的流寇残余,他们具备了大规模作战的实力。
而南方,被称为绿林军的义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天凤四年(18年),荆州大旱,百姓纷纷跑入野泽挖野菜为食,人多菜少,难免发生纠纷。这时候,两名叫王匡、王凤的新市人出面为大家义务担当调停解决纠纷,成为了灾民们的领袖。
野菜总会挖完,而苦难却未结束。王匡、王凤带领灾民走出野泽,选择掠食,队伍不断壮大。王匡、王凤带领着部队来到了绿林山,成为了绿林好汉,绿林军正式成为这支队伍的注册商标。
到地皇二年(21年)时,王匡、王凤的绿林军已经发展到五万余人,一次次打败了王莽军的攻击。然而这支蒸蒸日上的队伍却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瘟疫,有近一半的义军死于这场突降的灾难中。为了迅速恢复实力,王匡、王凤决定走出绿林,分兵发展。王常、成丹率部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一部入南阳郡(今河南南阳),称为“新市兵”。分兵迅速让绿林军扩大,其他起义军也迅速走到绿林军这块招牌下,平林人陈牧、廖湛率部加入,称为平林军;而春陵(今湖北枣阳)举着刘姓宗室招牌的刘、刘秀兄弟也加盟到绿林军,称为春陵兵,悄悄地改变着战争的走向和性质。
刘秀是南阳蔡阳人,为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景帝当年有一次喝醉酒,召幸妃嫔程姬,很不巧程姬正好来例假,看到皇帝喝多了兴致很高,于是就让一名叫唐儿的宫女代替自己。这名唐儿的宫女肚皮又相当争气,一夜宠幸后就给刘启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长沙王刘发。刘发生刘买,刘买生刘外,刘外生刘回,刘回生刘钦,刘钦生刘秀、刘縯、刘秀一脉的官,一代代越做越小,从王到侯,侯至太守,到刘秀他爹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南顿令了。
刘钦在刘秀七岁那年就死了,兄弟俩由其叔父刘良抚养长大。
再没落,也是刘姓宗室,在南阳一带也是豪族,无人敢惹。可后来王莽代汉,刘姓宗室成了过街老鼠,官不能做,商不能经(王莽搞五均六莞,盐、酒、铁等赚钱的生意全是国家专卖,也没有多少生意可以做),书没钱读(刘秀一度在长安求学,后因囊中羞涩,被迫中断回乡),刘氏兄弟可以考虑的就只有造反了。
兄弟俩,刘性格豪爽,好交侠士,抛金如土。而刘秀却生性沉稳,看起来没什么大志,只想当个土豪善绅安于现状。
地皇三年(22年),刘氏兄弟在春陵率领近万余人起事,称之为春陵军,并很快加入了绿林军序列。
当年七月,新市兵、平林兵、春陵兵三部联合,在棘阳、淯阳大败王莽军的严尤、陈茂部。
绿林军取得联合胜利后,在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经过了一番利益权衡后,四支部队共同推举来自于平林兵刘、刘秀的胞兄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
枪打出头鸟。之前王莽的头号对手是已有三十万之众的赤眉军,刘玄的称帝让王莽把矛头对准了绿林军。公元23年五月,王莽派大司徒王邑、大司空王寻率领四十二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抵达颖川郡,决心一举歼灭绿林军。
此时绿林军的十万主力正在刘縯率领下正在围攻南阳郡首府宛城。而王邑、王寻的四十万大军的主要目标却放在了昆阳(今河南叶县昆阳镇)。
昆阳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外缘,距离宛城二百余里,处于黄淮平原与南阳盆地的交界,是南下南阳、北上用兵的咽喉之地。绿林军坚守昆阳的,是王凤、王常、刘秀在三月四日才攻占昆阳城的万余兵马。
双方的兵力悬殊巨大的,王邑、王寻就是要来个以强欺弱,叫嚣着要血洗昆阳城。
面对四十万来势凶狠的新朝大军,王凤、王常有些心虚,一度想率兵弃城,但这时候刘秀站了出来,指出一旦昆阳失守,则围攻宛城的绿林大军必须自溃,坚守昆阳,等待援军里外合击才是唯一的良策。
刘秀主动率十三骑在王邑大军未对昆阳进行合围之前离开昆阳,前往定陵和堰城寻找援军,刘秀刚离开,王邑的大军就将昆阳层层包围。
王莽军部下大将严尤向两位主帅提出,昆阳城小墙坚,四十万大军根本无法展开,应将主力绕昆阳而下,直奔宛城,与在宛城的绿林军主力决战,打败了在宛城的绿林军主力,昆阳自然不攻自破。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然而王邑、王寻则认为小小的一个昆阳都攻克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到后面又视为猛虎,于地皇元年(20年)实施各级政府军政一体化,强力镇压,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全面激化。
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赤眉、绿林脱颖而出,成为一南一北势力最大的两股力量。
天凤五年(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带领着数百名吃不上饭的穷哥们儿起义。之后转战泰山地区,相比较其他的农民义军,樊崇的队伍有比较简单的组织结构(三老、从事、卒史三级官职),队伍纪律也相对严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很快发展壮大,徐宣、谢禄、杨音等部继续加入,成为了东方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农民队伍。地皇三年(22年)冬,赤眉军在成昌聚(今山东东平西)大败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领的十万大军,向王莽政权宣告,新朝末年的义军们,已经不是所谓的流寇残余,他们具备了大规模作战的实力。
而南方,被称为绿林军的义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天凤四年(18年),荆州大旱,百姓纷纷跑入野泽挖野菜为食,人多菜少,难免发生纠纷。这时候,两名叫王匡、王凤的新市人出面为大家义务担当调停解决纠纷,成为了灾民们的领袖。
野菜总会挖完,而苦难却未结束。王匡、王凤带领灾民走出野泽,选择掠食,队伍不断壮大。王匡、王凤带领着部队来到了绿林山,成为了绿林好汉,绿林军正式成为这支队伍的注册商标。
到地皇二年(21年)时,王匡、王凤的绿林军已经发展到五万余人,一次次打败了王莽军的攻击。然而这支蒸蒸日上的队伍却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瘟疫,有近一半的义军死于这场突降的灾难中。为了迅速恢复实力,王匡、王凤决定走出绿林,分兵发展。王常、成丹率部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一部入南阳郡(今河南南阳),称为“新市兵”。分兵迅速让绿林军扩大,其他起义军也迅速走到绿林军这块招牌下,平林人陈牧、廖湛率部加入,称为平林军;而春陵(今湖北枣阳)举着刘姓宗室招牌的刘、刘秀兄弟也加盟到绿林军,称为春陵兵,悄悄地改变着战争的走向和性质。
刘秀是南阳蔡阳人,为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景帝当年有一次喝醉酒,召幸妃嫔程姬,很不巧程姬正好来例假,看到皇帝喝多了兴致很高,于是就让一名叫唐儿的宫女代替自己。这名唐儿的宫女肚皮又相当争气,一夜宠幸后就给刘启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长沙王刘发。刘发生刘买,刘买生刘外,刘外生刘回,刘回生刘钦,刘钦生刘秀、刘縯、刘秀一脉的官,一代代越做越小,从王到侯,侯至太守,到刘秀他爹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南顿令了。
刘钦在刘秀七岁那年就死了,兄弟俩由其叔父刘良抚养长大。
再没落,也是刘姓宗室,在南阳一带也是豪族,无人敢惹。可后来王莽代汉,刘姓宗室成了过街老鼠,官不能做,商不能经(王莽搞五均六莞,盐、酒、铁等赚钱的生意全是国家专卖,也没有多少生意可以做),书没钱读(刘秀一度在长安求学,后因囊中羞涩,被迫中断回乡),刘氏兄弟可以考虑的就只有造反了。
兄弟俩,刘性格豪爽,好交侠士,抛金如土。而刘秀却生性沉稳,看起来没什么大志,只想当个土豪善绅安于现状。
地皇三年(22年),刘氏兄弟在春陵率领近万余人起事,称之为春陵军,并很快加入了绿林军序列。
当年七月,新市兵、平林兵、春陵兵三部联合,在棘阳、淯阳大败王莽军的严尤、陈茂部。
绿林军取得联合胜利后,在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经过了一番利益权衡后,四支部队共同推举来自于平林兵刘、刘秀的胞兄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
枪打出头鸟。之前王莽的头号对手是已有三十万之众的赤眉军,刘玄的称帝让王莽把矛头对准了绿林军。公元23年五月,王莽派大司徒王邑、大司空王寻率领四十二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抵达颖川郡,决心一举歼灭绿林军。
此时绿林军的十万主力正在刘縯率领下正在围攻南阳郡首府宛城。而王邑、王寻的四十万大军的主要目标却放在了昆阳(今河南叶县昆阳镇)。
昆阳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外缘,距离宛城二百余里,处于黄淮平原与南阳盆地的交界,是南下南阳、北上用兵的咽喉之地。绿林军坚守昆阳的,是王凤、王常、刘秀在三月四日才攻占昆阳城的万余兵马。
双方的兵力悬殊巨大的,王邑、王寻就是要来个以强欺弱,叫嚣着要血洗昆阳城。
面对四十万来势凶狠的新朝大军,王凤、王常有些心虚,一度想率兵弃城,但这时候刘秀站了出来,指出一旦昆阳失守,则围攻宛城的绿林大军必须自溃,坚守昆阳,等待援军里外合击才是唯一的良策。
刘秀主动率十三骑在王邑大军未对昆阳进行合围之前离开昆阳,前往定陵和堰城寻找援军,刘秀刚离开,王邑的大军就将昆阳层层包围。
王莽军部下大将严尤向两位主帅提出,昆阳城小墙坚,四十万大军根本无法展开,应将主力绕昆阳而下,直奔宛城,与在宛城的绿林军主力决战,打败了在宛城的绿林军主力,昆阳自然不攻自破。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然而王邑、王寻则认为小小的一个昆阳都攻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