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明君!有哪些功绩?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大家一说起商纣王,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暴君一个。但是往往历史中充满着很多谎言,充满着为人不知的一面。因为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所谱写的。
而这些真相在时光的隧道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扑朔迷离。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并不知那种“内行不道、外肆征伐”的暴君,相反的,他雄才大略,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在他在位期间,直接把商朝领土扩张了一倍。我国考古专家通过如今一系列的考古,已经揭开了商朝疆域之谜,即:盘庚(第二十商王)迁殷后,国势强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扩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脉,东至海。武丁以后疆域更为扩大,东北可能到达了辽宁,南抵江汉(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的一个方国,有都城之说),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成为古代东方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商朝至商纣王时期,其领土已经达到了顶峰期。
不过“成者王侯败者寇”,纣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后人为抬高周朝而不断累积上去的。
“商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
这个评价其实不无道理。
商纣王本名子受德,帝号辛王,他在世时,并无纣王的称号。周灭商后,历史给他强加了这个谥号。何为纣?“残忍狷义曰纣”“贱仁多累曰纣”“残义损善曰纣”。《汉书·古今人表》中更是将他列为“下下品”。然而正如《论语》中子贡所说的“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王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残暴不仁,不过是因君子鄙视坏人,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
《史记·殷本记》中写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荀子·非相篇》中也说他“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他在即位后,并没有传说中那样花天酒地,沉迷于享乐,而是勇于开疆拓土,力行改革。
早在纣王父亲帝乙在位时,居住在江淮一带的夷人就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屡次侵扰,帝乙虽多次用兵,也没有彻底解决。帝辛继位后,即厉兵秣马,用兵东夷,并多次亲征,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最终消灭了东夷,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因此说道:“像商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周人的翦灭殷室,对我们民族的贡献更伟大。”除了经营东南,为统一中国做奠基的功绩外。商纣王还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例如他反对神权、解放奴隶、改革旧俗、重视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在下文时会详细描述的。
同时我们也从殷墟甲骨文中得知,在商朝历代君王中,纣王最为好战,商朝灭亡之前的几十年间,纣王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而且可谓屡战屡胜。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百战克胜,诸侯慑服”,也佐证了这一点。因此,殷商的扩张,固然是多年累积的结果,但纣王的作用显然不可忽视。从世界范围来看,玛雅人的一个神秘记载,或许也能佐证纣王的开疆拓土。玛雅人对自己的来历这么描述:“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这里所谓的“涕竹舟”,专家考证就是福建的特产,玛雅人的描述和福建的几乎一致。所以,可以做这么一个假设。纣王开疆拓土的大军,不仅仅去征服徐州一带的“东夷”,更通过江西或其他路径来到了福建广东等地。但由于殷商内部空虚,周武王趁机发动叛乱,于是散落各地的军队就此逃亡或定居当地。
以下列举:
一、亡国不绝祀
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的军队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再对殷商残余势力进行大动作。在当时的中原文明圈中,一直有着“亡国不绝祀”的传统,周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也就保留了大部分的商朝遗民,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在朝歌城继续供奉殷商宗庙。
之后武王把殷商区域一分为三,其中北面(今河北中南部)为邶国,立武庚为君;东面(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江苏省西北)为鄘国,立三弟管叔为君;西面(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为卫国,立四弟蔡叔为君。管叔、蔡叔是武王诸弟中最长者,年富力强,同时又派八弟霍叔辅佐武庚,以达到全面监视商人的目的。管叔、蔡叔、霍叔,被后世称为“三监”。
做完这些之后,周武王就班师返回自己的关中老家休养生息去了。
周人人口并不算太多,难以控制广大区域,所以更多还是对夏商古国予以承认。其中就有河内的苏忿生、檀伯达,据说还有神农、黄帝、尧、舜、禹等圣王之后。做完这些之后,武王登上了嵩山察看,计划在伊洛一带定都,达到真正统治中国的目的。但洛邑还没有建成,武王就去世了。武王仓猝离世,太子诵年龄不大,于是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这次权力更迭终于酿成了一场历时数年的兵灾。
这就是所谓的“三监之乱”。商人终究不甘心被臣服,而武庚居然能煽动管、蔡、霍联合作乱,大概因为管、蔡、霍三人都是周公之兄(《史记》中蔡、霍为周公弟,此据《左传》),而摄政之位却到了弟弟手中,心中颇有不服,因而被武庚有机可乘。不过据清华简《系年》,则说商人杀三监立录子耿,那么录子耿当即武庚禄父。总之,商人借此机会反叛复辟,而且还联合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东夷。
东夷和商渊源颇深,学者多主张商出自东夷。但商入主中原后,和老亲戚则多有兵戈,甚至商朝灭亡也和东夷脱不了干系,也就是所谓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牧野之战时商朝大军竟然在征讨东夷。他们不服商也同样不服周,于是趁三监之乱时一起反叛。之后周公、召公用了多年时间,才将三监消灭,并征服了东夷的蒲姑、奄等势力,并分封齐、鲁等国与东夷的徐、莒、莱等集团继续作战。
后来三监之乱之后,殷商遗民又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留在了卫国,另一部分则迁往了微子启的封地宋国。
然后又将商人氏族分给各国作为国人,其中鲁国有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卫国有陶氏、施氏、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大家一说起商纣王,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暴君一个。但是往往历史中充满着很多谎言,充满着为人不知的一面。因为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所谱写的。
而这些真相在时光的隧道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扑朔迷离。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并不知那种“内行不道、外肆征伐”的暴君,相反的,他雄才大略,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在他在位期间,直接把商朝领土扩张了一倍。我国考古专家通过如今一系列的考古,已经揭开了商朝疆域之谜,即:盘庚(第二十商王)迁殷后,国势强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扩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脉,东至海。武丁以后疆域更为扩大,东北可能到达了辽宁,南抵江汉(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的一个方国,有都城之说),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成为古代东方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商朝至商纣王时期,其领土已经达到了顶峰期。
不过“成者王侯败者寇”,纣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后人为抬高周朝而不断累积上去的。
“商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
这个评价其实不无道理。
商纣王本名子受德,帝号辛王,他在世时,并无纣王的称号。周灭商后,历史给他强加了这个谥号。何为纣?“残忍狷义曰纣”“贱仁多累曰纣”“残义损善曰纣”。《汉书·古今人表》中更是将他列为“下下品”。然而正如《论语》中子贡所说的“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王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残暴不仁,不过是因君子鄙视坏人,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
《史记·殷本记》中写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荀子·非相篇》中也说他“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他在即位后,并没有传说中那样花天酒地,沉迷于享乐,而是勇于开疆拓土,力行改革。
早在纣王父亲帝乙在位时,居住在江淮一带的夷人就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屡次侵扰,帝乙虽多次用兵,也没有彻底解决。帝辛继位后,即厉兵秣马,用兵东夷,并多次亲征,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最终消灭了东夷,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因此说道:“像商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周人的翦灭殷室,对我们民族的贡献更伟大。”除了经营东南,为统一中国做奠基的功绩外。商纣王还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例如他反对神权、解放奴隶、改革旧俗、重视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在下文时会详细描述的。
同时我们也从殷墟甲骨文中得知,在商朝历代君王中,纣王最为好战,商朝灭亡之前的几十年间,纣王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而且可谓屡战屡胜。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百战克胜,诸侯慑服”,也佐证了这一点。因此,殷商的扩张,固然是多年累积的结果,但纣王的作用显然不可忽视。从世界范围来看,玛雅人的一个神秘记载,或许也能佐证纣王的开疆拓土。玛雅人对自己的来历这么描述:“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这里所谓的“涕竹舟”,专家考证就是福建的特产,玛雅人的描述和福建的几乎一致。所以,可以做这么一个假设。纣王开疆拓土的大军,不仅仅去征服徐州一带的“东夷”,更通过江西或其他路径来到了福建广东等地。但由于殷商内部空虚,周武王趁机发动叛乱,于是散落各地的军队就此逃亡或定居当地。
以下列举:
一、亡国不绝祀
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的军队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再对殷商残余势力进行大动作。在当时的中原文明圈中,一直有着“亡国不绝祀”的传统,周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也就保留了大部分的商朝遗民,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在朝歌城继续供奉殷商宗庙。
之后武王把殷商区域一分为三,其中北面(今河北中南部)为邶国,立武庚为君;东面(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江苏省西北)为鄘国,立三弟管叔为君;西面(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为卫国,立四弟蔡叔为君。管叔、蔡叔是武王诸弟中最长者,年富力强,同时又派八弟霍叔辅佐武庚,以达到全面监视商人的目的。管叔、蔡叔、霍叔,被后世称为“三监”。
做完这些之后,周武王就班师返回自己的关中老家休养生息去了。
周人人口并不算太多,难以控制广大区域,所以更多还是对夏商古国予以承认。其中就有河内的苏忿生、檀伯达,据说还有神农、黄帝、尧、舜、禹等圣王之后。做完这些之后,武王登上了嵩山察看,计划在伊洛一带定都,达到真正统治中国的目的。但洛邑还没有建成,武王就去世了。武王仓猝离世,太子诵年龄不大,于是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这次权力更迭终于酿成了一场历时数年的兵灾。
这就是所谓的“三监之乱”。商人终究不甘心被臣服,而武庚居然能煽动管、蔡、霍联合作乱,大概因为管、蔡、霍三人都是周公之兄(《史记》中蔡、霍为周公弟,此据《左传》),而摄政之位却到了弟弟手中,心中颇有不服,因而被武庚有机可乘。不过据清华简《系年》,则说商人杀三监立录子耿,那么录子耿当即武庚禄父。总之,商人借此机会反叛复辟,而且还联合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东夷。
东夷和商渊源颇深,学者多主张商出自东夷。但商入主中原后,和老亲戚则多有兵戈,甚至商朝灭亡也和东夷脱不了干系,也就是所谓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牧野之战时商朝大军竟然在征讨东夷。他们不服商也同样不服周,于是趁三监之乱时一起反叛。之后周公、召公用了多年时间,才将三监消灭,并征服了东夷的蒲姑、奄等势力,并分封齐、鲁等国与东夷的徐、莒、莱等集团继续作战。
后来三监之乱之后,殷商遗民又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留在了卫国,另一部分则迁往了微子启的封地宋国。
然后又将商人氏族分给各国作为国人,其中鲁国有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卫国有陶氏、施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