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意料内外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沔(miǎn)州,位于金牛堡以北不足百余里的嘉陵江畔。因其地处长江水系的上游,十分契合蒙哥攻宋的战略,所以自端平初年开始,汪德臣便耗费巨资,重点打造此地。
无论是城防的加固,亦或道路的修缮,及至漕运的疏浚与水军的建设,可以是说一样都没能落下。
所为的也不过是将其作为南下的基地,好为大军开进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这也是李忽兰吉的兵马,一定要先至沔州再图其他的原因。
对此宁远其实也有充分的预期,可关键是对方到了地方后,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哪儿,才是让他迷惑的问题。
因为可能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沿着嘉陵江畔继续南下进军金牛堡,二则是往东南方向直驱大安军。
如果是第二条路,则可以直接绕开金牛堡,走旱路经鸡冠隘直抵三泉县,当年阔端攻蜀就是选的这个方向。
虽说这一路线会多出一百里,在行军上要多耽误对方一天的功夫,可对宁远却是相当不利的。
在无天险可以依靠持的情况下,双方的军队只能靠野战解决问题,问题是宁远手上只有两千兵马,可李忽兰吉却坐拥一万骑兵。
就算宁远并不知道这个数字,但汪德臣有多大的家底他还是有数的。
为此沔州方向的探子,老早就放了出去。为的就是随时监控,好第一时间知道对方的动向。
一旦大量敌军抵达沔州,说明关外的援军就挺进利州路了。
好在李忽兰吉收到军报就已经是一月底了,纵使他用尽了全力,也只赶在了二月初三才发兵南下。
每天虽是全速进军,可毕竟有六七百里的路程,等到开进至沔州城下时,时间已经是二月十一日了。
从宁远过江开始,到汪德臣的大军进抵沔州为止,前后不过二十天的功夫.......。
好在宁远的速度也是相当的给力,二月初一就完成了大安军将近六千移民的募集,而三泉与绵谷移民更是早就招募完成。
所以截至十一号为止,大半的移民都过了江,算是比较顺利。
只能说算是....。
因为大安军最后一拨近四千人的队伍,还是出了意外。具体的说,就是走水路的运力不够了。
毕竟他也只有百来条船,三光泉县就有将近四千人要出发,加上大安军更是人数过万。
这其中老弱妇孺又占了一半还多,这点船哪里装得下呢?
就算把能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充其量只塞进去了三千人。所以最后一拨移民大军,只能全体用上11路,开始了爬山涉水的艰苦旅途。
如此一来,他们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了...。
当然宁大官人也做了最后的挣扎,当地的库存与他们随军携带的营帐裘毡,不用想全都给了移民大军。
这还不算又拨了五千战马帮助他们驮运货物和人员。
就算...就算...各样的办法用尽,这支队伍每天也能行进三十里的路程。
所以等到十二号一早,北边的探子传来了蒙军抵达的动向之后。这大批的老老少少才刚刚走到三泉县,和李忽兰吉的大军之间,相距不过一百里...。
宁大官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更加可怕的是,若蒙军选择进兵大安军的话,那就真的万事休矣....。
其实....李忽兰吉还真想走大安这条路,好在关键时刻,汪佐臣努了把力,差点就拯救了宁大官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沔(miǎn)州,位于金牛堡以北不足百余里的嘉陵江畔。因其地处长江水系的上游,十分契合蒙哥攻宋的战略,所以自端平初年开始,汪德臣便耗费巨资,重点打造此地。
无论是城防的加固,亦或道路的修缮,及至漕运的疏浚与水军的建设,可以是说一样都没能落下。
所为的也不过是将其作为南下的基地,好为大军开进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这也是李忽兰吉的兵马,一定要先至沔州再图其他的原因。
对此宁远其实也有充分的预期,可关键是对方到了地方后,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哪儿,才是让他迷惑的问题。
因为可能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沿着嘉陵江畔继续南下进军金牛堡,二则是往东南方向直驱大安军。
如果是第二条路,则可以直接绕开金牛堡,走旱路经鸡冠隘直抵三泉县,当年阔端攻蜀就是选的这个方向。
虽说这一路线会多出一百里,在行军上要多耽误对方一天的功夫,可对宁远却是相当不利的。
在无天险可以依靠持的情况下,双方的军队只能靠野战解决问题,问题是宁远手上只有两千兵马,可李忽兰吉却坐拥一万骑兵。
就算宁远并不知道这个数字,但汪德臣有多大的家底他还是有数的。
为此沔州方向的探子,老早就放了出去。为的就是随时监控,好第一时间知道对方的动向。
一旦大量敌军抵达沔州,说明关外的援军就挺进利州路了。
好在李忽兰吉收到军报就已经是一月底了,纵使他用尽了全力,也只赶在了二月初三才发兵南下。
每天虽是全速进军,可毕竟有六七百里的路程,等到开进至沔州城下时,时间已经是二月十一日了。
从宁远过江开始,到汪德臣的大军进抵沔州为止,前后不过二十天的功夫.......。
好在宁远的速度也是相当的给力,二月初一就完成了大安军将近六千移民的募集,而三泉与绵谷移民更是早就招募完成。
所以截至十一号为止,大半的移民都过了江,算是比较顺利。
只能说算是....。
因为大安军最后一拨近四千人的队伍,还是出了意外。具体的说,就是走水路的运力不够了。
毕竟他也只有百来条船,三光泉县就有将近四千人要出发,加上大安军更是人数过万。
这其中老弱妇孺又占了一半还多,这点船哪里装得下呢?
就算把能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充其量只塞进去了三千人。所以最后一拨移民大军,只能全体用上11路,开始了爬山涉水的艰苦旅途。
如此一来,他们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了...。
当然宁大官人也做了最后的挣扎,当地的库存与他们随军携带的营帐裘毡,不用想全都给了移民大军。
这还不算又拨了五千战马帮助他们驮运货物和人员。
就算...就算...各样的办法用尽,这支队伍每天也能行进三十里的路程。
所以等到十二号一早,北边的探子传来了蒙军抵达的动向之后。这大批的老老少少才刚刚走到三泉县,和李忽兰吉的大军之间,相距不过一百里...。
宁大官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更加可怕的是,若蒙军选择进兵大安军的话,那就真的万事休矣....。
其实....李忽兰吉还真想走大安这条路,好在关键时刻,汪佐臣努了把力,差点就拯救了宁大官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