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实施改革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一下子消失了,很严肃的对陆重希说道:“重希,今日你开设学校,教育改革的提议,可是你想出来的?”
“正是学生,可有什么不妥?”陆重希见老师脸色严肃,知道事情有些严重,也十分正经的问道。
解缙摆了摆手,叹了口气说道:“你那些提议都好的很,哪会有不妥?只是你这些提议都太令人惊讶,你一个大臣能想到的,皇帝却想不到……唉,咱们陛下的脾性你应该是最清楚的,你跟着陛下打了江山,圣上的心思你揣摩不到全部,八分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你如今的权势多大,为师也不用多说,重希啊,为师的话你可还记得?”
陆重希当然明白解缙所指是什么,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呢?他也没有要夺位的念头,只是想着为国家而已,要是他有什么野心,朱棣可没现在这么轻松的坐上皇位。
只是他这么想,解缙也明白他,但在皇帝眼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朱棣建国后杀了多少有功之臣?若不是陆重希劝阻,多少人又活不下来?朱元璋滥杀忠臣,有名的“胡蓝之狱”多少忠臣成了皇家刀下的一缕冤魂,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皇帝可怜的疑心。陆重希不想重蹈那些人覆辙,更不想再死一次,他救了多少人,但在他有难时,又有多少人能救他?
想到这里,陆重希也不由得感慨了起来,对自己老师说道:“学生自然明白,只是现在更应该以国家为重啊!”
解缙的脸色依旧十分凝重,对陆重希说道:“你有这份心自然是很好,但为师希望你记着为师的话,在任何时候,一定要以保全自己为上!”说完也不管陆重希是何反应,拍了拍陆重希的肩,摇摇头就走了。
陆重希心里也是百感交集,跟着打下天下的皇帝都不信任他,但他的老师却能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叮嘱他,还是让陆重希的心里感到一阵温暖,在险恶的官场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回到家,陆重希便开始起草关于设立学校和教育制度改革的奏章,他构思了很久,现在写起来是下笔如有神,不一会,陆重希便已经写完了全部。
但是他看了一会,突然想起了什么,又拿起笔写了起来:
“伏维圣朝以孝制天下,昔太祖孤老之制,特为尤甚,臣恳请圣上延续太祖之制,一来以彰圣上仁爱之心,二来圣上延续祖制,以显圣上对祖上尊敬之意,愿圣上听臣之意,臣万死不辞。”
《大明令·户令·收养孤老》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棉布一疋,务在存恤。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常加体察。”这就已经是确立了官方救济孤贫的基本范围和标准,并责成监察御史、按察司官行使监察之责,以确保法律和政策得到推行。明洪武十八、十九年的明律,都是在此基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一下子消失了,很严肃的对陆重希说道:“重希,今日你开设学校,教育改革的提议,可是你想出来的?”
“正是学生,可有什么不妥?”陆重希见老师脸色严肃,知道事情有些严重,也十分正经的问道。
解缙摆了摆手,叹了口气说道:“你那些提议都好的很,哪会有不妥?只是你这些提议都太令人惊讶,你一个大臣能想到的,皇帝却想不到……唉,咱们陛下的脾性你应该是最清楚的,你跟着陛下打了江山,圣上的心思你揣摩不到全部,八分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你如今的权势多大,为师也不用多说,重希啊,为师的话你可还记得?”
陆重希当然明白解缙所指是什么,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呢?他也没有要夺位的念头,只是想着为国家而已,要是他有什么野心,朱棣可没现在这么轻松的坐上皇位。
只是他这么想,解缙也明白他,但在皇帝眼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朱棣建国后杀了多少有功之臣?若不是陆重希劝阻,多少人又活不下来?朱元璋滥杀忠臣,有名的“胡蓝之狱”多少忠臣成了皇家刀下的一缕冤魂,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皇帝可怜的疑心。陆重希不想重蹈那些人覆辙,更不想再死一次,他救了多少人,但在他有难时,又有多少人能救他?
想到这里,陆重希也不由得感慨了起来,对自己老师说道:“学生自然明白,只是现在更应该以国家为重啊!”
解缙的脸色依旧十分凝重,对陆重希说道:“你有这份心自然是很好,但为师希望你记着为师的话,在任何时候,一定要以保全自己为上!”说完也不管陆重希是何反应,拍了拍陆重希的肩,摇摇头就走了。
陆重希心里也是百感交集,跟着打下天下的皇帝都不信任他,但他的老师却能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叮嘱他,还是让陆重希的心里感到一阵温暖,在险恶的官场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回到家,陆重希便开始起草关于设立学校和教育制度改革的奏章,他构思了很久,现在写起来是下笔如有神,不一会,陆重希便已经写完了全部。
但是他看了一会,突然想起了什么,又拿起笔写了起来:
“伏维圣朝以孝制天下,昔太祖孤老之制,特为尤甚,臣恳请圣上延续太祖之制,一来以彰圣上仁爱之心,二来圣上延续祖制,以显圣上对祖上尊敬之意,愿圣上听臣之意,臣万死不辞。”
《大明令·户令·收养孤老》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棉布一疋,务在存恤。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常加体察。”这就已经是确立了官方救济孤贫的基本范围和标准,并责成监察御史、按察司官行使监察之责,以确保法律和政策得到推行。明洪武十八、十九年的明律,都是在此基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