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选择与冲突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家里给我介绍了两个对象,感觉都挺好,相处得也都不错,她们都看上我了。第一个吧,人长得非常漂亮,身材也非常棒,挺粘我的,就是有点娇气、不太会做家务。第二个吧,人长得也不错,小家碧玉型的,很贤惠,对我也挺上心。
我现在觉得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才到这里求助……丁老师,按我刚才介绍的情况,依您看,选哪个更合适呢?”说话者是一名二十六岁的男子,名叫沈航,人长得还算俊秀,背靠沙发右手搭着扶手,右腿架在左腿上,问话时面带嬉笑。
这是心理咨询室中,丁齐坐在沈航的右侧,正留意观察对方的言谈与反应。仅就这位求助者诉说的问题来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
人的行为通常都有其目的,人要达到的目的往往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些动机之间常常就会有矛盾冲突。
如果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实现其中一个目标,这叫双趋式冲突。如果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却只能选择回避其中一个,就叫双避式冲突。如果同时有多个目标,皆有利有弊,做出决定皆有得有失,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这种问题很好理解,平常人几乎都会遇到,丁齐一听就明白了。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反问道:“沈先生,你说不知道该做何选择,感到很苦恼。可是在你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你并没有苦恼的反应。这有点矛盾,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沈航愣了愣,微微皱眉道:“丁老师,您的意思难道是说,我刚才在撒谎吗?”
丁齐解释道:“不是,我相信你讲的事情是真的。但是你说为此苦恼时,我并没有发现你真的在苦恼。这有点奇怪,你能自己分析一下吗?”
心理学者当然要擅于观察。有时候有的人会掩饰或伪装自己的表情,使表情和真实的情感状态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两种现象,其一是面部表情与目光是否有矛盾,或者表情与身体姿态之间是否有矛盾;其二是观察是否有“表情延时”。
所谓表情延时,就是表情反应比正常情况要慢。比如嘴巴张大、眉毛上抬表示惊讶,通常是在察觉到引起其惊讶的事物同时就出现的。假如稍微思考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惊讶,然后再做出惊讶的反应,就会稍微慢那么一点。
这往往就是一瞬间的延时,并不容易观察到,但训练有素的心理专家是能发现的。
而面前这位小伙子倒好,他的表情没有任何掩饰,就是正常的反应,显得很欢快、明显带着得意,却在诉说自己很苦恼。假如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就属于“情绪倒错”障碍。但这小伙子显然不是病人,那么答案只有另一种可能——他口是心非。
心理咨询师须用心倾听,须接纳对方、与对方共情,但并不是求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仅按对方的自述分析,这是个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然后就去解决冲突,可是实际上求助者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此,那么咨询就根本不会有效果。
口是心非的人,丁齐见得多了。
沈航一时语结,岔开话题道:“老师,我来找您求助,其实就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究竟选哪个才好?您是专业的,一定很有眼光,我相信您的眼光!”
丁齐笑了,求助者在回避刚才的问题,他也不打算逼着对方承认,只要让对方自己意识到就行了,他微笑着答道:“沈先生,我想你对心理咨询还有所误解。我们并不为求助者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可能直接替你做出这种选择。”
沈航有些不满道:“那你们能做什么呀?”
丁齐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只能帮你本人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你感到苦恼和焦虑,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我们就帮助您分析产生苦恼和焦虑的原因,找出减轻和消除它的办法。所以希望你告诉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的?”
沈航摆了摆左手,有些夸张地叹了口气道:“唉,这种问题,确实只能自己解决,别人帮不了忙!我竟然为这种事情苦恼,丁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病啊?”
丁齐仍然微笑道:“你没有病,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情绪反应,每人都会遇到令自己苦恼的问题,都会产生内心冲突,但在精神上是正常的。”
丁齐早就看出来了,沈航并不是在表达苦恼,反而带着炫耀的情绪,想证明自己的出众、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假如从平常人的角度,可能会骂这种人一句“脑子有病”,但从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师的角度,他也确实没病。
沈航又自顾自接着说道:“其实我也想过,就同时和两个人处呗……你说我的思想是不是不健康啊?”
丁齐很有分寸地答道:“专业角度的心理健康,和平常人所谓的思想健康是两回事。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针对心理状态的。如果你有什么内心冲突或焦虑情绪,可以如实地告诉我。放心,我们的会谈是保密的。”
心理咨询不是社交谈话,不是安慰开导,也不是思想教育。平常人所说的思想健不健康,和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存不存在问题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求助者头上,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引导立场。
比如沈航说出了两个对象一起搞的想法,丁齐是不会直接做褒贬评价的,他也不会流露出任何支持与赞同的意思。
咨询师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实际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家里给我介绍了两个对象,感觉都挺好,相处得也都不错,她们都看上我了。第一个吧,人长得非常漂亮,身材也非常棒,挺粘我的,就是有点娇气、不太会做家务。第二个吧,人长得也不错,小家碧玉型的,很贤惠,对我也挺上心。
我现在觉得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才到这里求助……丁老师,按我刚才介绍的情况,依您看,选哪个更合适呢?”说话者是一名二十六岁的男子,名叫沈航,人长得还算俊秀,背靠沙发右手搭着扶手,右腿架在左腿上,问话时面带嬉笑。
这是心理咨询室中,丁齐坐在沈航的右侧,正留意观察对方的言谈与反应。仅就这位求助者诉说的问题来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
人的行为通常都有其目的,人要达到的目的往往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些动机之间常常就会有矛盾冲突。
如果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实现其中一个目标,这叫双趋式冲突。如果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却只能选择回避其中一个,就叫双避式冲突。如果同时有多个目标,皆有利有弊,做出决定皆有得有失,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这种问题很好理解,平常人几乎都会遇到,丁齐一听就明白了。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反问道:“沈先生,你说不知道该做何选择,感到很苦恼。可是在你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你并没有苦恼的反应。这有点矛盾,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沈航愣了愣,微微皱眉道:“丁老师,您的意思难道是说,我刚才在撒谎吗?”
丁齐解释道:“不是,我相信你讲的事情是真的。但是你说为此苦恼时,我并没有发现你真的在苦恼。这有点奇怪,你能自己分析一下吗?”
心理学者当然要擅于观察。有时候有的人会掩饰或伪装自己的表情,使表情和真实的情感状态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两种现象,其一是面部表情与目光是否有矛盾,或者表情与身体姿态之间是否有矛盾;其二是观察是否有“表情延时”。
所谓表情延时,就是表情反应比正常情况要慢。比如嘴巴张大、眉毛上抬表示惊讶,通常是在察觉到引起其惊讶的事物同时就出现的。假如稍微思考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惊讶,然后再做出惊讶的反应,就会稍微慢那么一点。
这往往就是一瞬间的延时,并不容易观察到,但训练有素的心理专家是能发现的。
而面前这位小伙子倒好,他的表情没有任何掩饰,就是正常的反应,显得很欢快、明显带着得意,却在诉说自己很苦恼。假如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就属于“情绪倒错”障碍。但这小伙子显然不是病人,那么答案只有另一种可能——他口是心非。
心理咨询师须用心倾听,须接纳对方、与对方共情,但并不是求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仅按对方的自述分析,这是个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然后就去解决冲突,可是实际上求助者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此,那么咨询就根本不会有效果。
口是心非的人,丁齐见得多了。
沈航一时语结,岔开话题道:“老师,我来找您求助,其实就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究竟选哪个才好?您是专业的,一定很有眼光,我相信您的眼光!”
丁齐笑了,求助者在回避刚才的问题,他也不打算逼着对方承认,只要让对方自己意识到就行了,他微笑着答道:“沈先生,我想你对心理咨询还有所误解。我们并不为求助者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可能直接替你做出这种选择。”
沈航有些不满道:“那你们能做什么呀?”
丁齐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只能帮你本人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你感到苦恼和焦虑,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我们就帮助您分析产生苦恼和焦虑的原因,找出减轻和消除它的办法。所以希望你告诉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的?”
沈航摆了摆左手,有些夸张地叹了口气道:“唉,这种问题,确实只能自己解决,别人帮不了忙!我竟然为这种事情苦恼,丁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病啊?”
丁齐仍然微笑道:“你没有病,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情绪反应,每人都会遇到令自己苦恼的问题,都会产生内心冲突,但在精神上是正常的。”
丁齐早就看出来了,沈航并不是在表达苦恼,反而带着炫耀的情绪,想证明自己的出众、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假如从平常人的角度,可能会骂这种人一句“脑子有病”,但从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师的角度,他也确实没病。
沈航又自顾自接着说道:“其实我也想过,就同时和两个人处呗……你说我的思想是不是不健康啊?”
丁齐很有分寸地答道:“专业角度的心理健康,和平常人所谓的思想健康是两回事。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针对心理状态的。如果你有什么内心冲突或焦虑情绪,可以如实地告诉我。放心,我们的会谈是保密的。”
心理咨询不是社交谈话,不是安慰开导,也不是思想教育。平常人所说的思想健不健康,和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存不存在问题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求助者头上,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引导立场。
比如沈航说出了两个对象一起搞的想法,丁齐是不会直接做褒贬评价的,他也不会流露出任何支持与赞同的意思。
咨询师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实际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