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47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头交会。
竣工的农家乐,不是一家家,而是一批批。张弟赶上第三批,他的农家乐开业了。
那天,张弟在从菜市场回农家乐的路上,远远的瞧见,小院子里停满了游客的车子,楼上楼下都是游客,连走廊上都满了。堂前屋后都是。兴致勃勃的游客,游兴正浓。他推开厨房里门,厨师都在忙,退出,扛米袋,拎油壶,推出进柴房,回到洗碗机旁边,蹲下,和厨房工人一起摘菜,其实,农家乐那里有什么厨师,如果说有厨师,那么都是七里庄土生土长的媳妇就是厨师,从前,七里庄的媳妇手巧,会做菜。八里庄的媳妇贤惠,相夫教子,教子有方,村子上九成农家子弟都上大学。七里庄,八里庄各有特色。走的走,留的留,留在村子的媳妇没有什么事情做,聚在一起,打牌,说话,张家长李家短。现在,七里庄的媳妇忙着做菜,担当厨师角色,八里庄的媳妇在餐厅服务,端茶递水。之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守着片地,守着丈夫,自从丈夫外出有打工之后,村子成了活寡妇村,夫妻两个,劳燕分飞。蝴蝶双飞鸳鸯戏水,那是镜里花,水中月,于是,男男女女纷纷离开七里庄,现在,这些媳妇回来得挺多,都开起农家乐,她们什么都会,农家菜,家常菜,窝窝头,面,馒头,印度甩饼,等等。自从有了农家乐,自从这些回到家乡,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手艺绝活都亮了出来,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来,用于招揽游客。
之前,张寡妇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现在,张弟的农家乐,她有股份。
张寡妇在堂前表演,和面,揉面,扭,撵,捏,一连串动作很熟练,一气呵成。手里那饼越来越大,甩饼的花样颇有新意,扭动腰肢,抬胳膊肘,打转,像二人转,她满面春风,面带笑容,融感情与甩饼中,而且非常饱满。游客张大嘴巴,盯着她,都忘了吃菜,堂前,时而静默,仿佛夜深人静,像熟睡的婴儿。时而,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像大海汹涌的波涛。厨房里,二嫂掌勺,慢条斯理的她,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眼神像炉火一样,时不时蹿出火苗,她从案板上取蒜头,啪,手起刀落,蒜头碎了。案板上全是菜,清蒸老母鸡,魔鱼,芦笋,还有从水库捞上来的红鲤鱼,等等。平心而论,一桌子菜,没几个钱,价钱是城里饭馆的三分之一。精明的城里人能不喜欢这个地方吗。
由于游客太多,这里的路管制了。西路已经像东路那样改造拓宽过了,就剩风景区一段,临了却摆下了,不死不活的,既不动工,又不维修,不知道什么时候风景区的路才能拓宽,只有天知道,私底下有人在传,说上面的头进去了,改造拓宽没戏了。年底,还是不见动静,村民都憋不住了,推荐张弟跑一趟县城,为了道路拓宽的事情,他特地去了规划局交通局建设局,走了一趟容易,回家难,这是大伙的事情,凭什么让我干,我想得通,家里的人想不通。自从搞起农家乐,他没有少往县城跑,办这办那,一来二往,和部门熟悉起来了,熟悉之后就出名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乡里乡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好办倒罢了,不好办难办,还得搭进去,不是无缘无故,而是都有原因的,要不然,怎么可能,之所以进门之后人家笑眯眯的迎着,是因为时不时请人家来农家乐坐坐,要不然,怎么可能,听到了拆迁消息,都说要拆迁,拓宽,都不知道具体那一天。打探拆迁位置,赔偿方案,等等。之所以信息正确,是因为平时有来往。
厨房里渐渐地平静下来了,游客点的菜都做好了,做菜的二嫂终于可以坐下来歇歇了。张寡妇来到厨房,脱下外套,摘掉帽子,搬一个凳子,在二嫂对面坐下,两人对视。
厨房后门就是山坡,坡上的毛竹郁郁葱葱,青皮毛竹正掉叶子,飘飘洒洒的叶子飞入小溪,随波逐流。像江中的扁舟,
望着随波而去的毛竹叶子,张寡妇低头不语,
刚才满头大汗上蹿下跳的张弟。现在,安静下来了。张弟看看她,又看看二嫂,说:辛苦了,除了值班的,其他人回家休息吧。
张寡妇会做菜,留下值班没有问题。即使有人点甩饼也没有问题。这个印度甩饼,功劳大大滴,它帮助农家乐招揽不少回头客。提到印度甩饼,不得不提那段往事。那个时候,七里庄的人都外出打工,她和丈夫一道,背井离乡,去了西藏,在一家五星级宾馆的厨房安身立命,丈夫干白案,做面点白馒头等工作,她做勤杂工,洗碗刷盘子,为了多挣点,经厨师长同意,丈夫兼切菜厨工,配菜,她时不时过去帮一下。那年春天,酒店招人,一个印度人出现在大厅,戴头巾,说鸟语,此人专门张罗一件事情,在客厅甩饼。就干一件事,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印度人一有时间就往厨房跑,一来二往,大家都熟悉了。印度人工资不低。又在客厅工作,见多识广,除了会说鸟语,还会说汉语藏语。语言没有障碍,加上他有时间,没事情做,就往厨房跑。丈夫是个有心人,多长了一个心眼的丈夫提出拜印度人为师学习甩饼。印度人一听,满口答应,高高兴兴收他为徒。
夫妻俩,相依为命,一个人干几份工作,苦一点;累一点,内心却是快乐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
第(3/3)页
头交会。
竣工的农家乐,不是一家家,而是一批批。张弟赶上第三批,他的农家乐开业了。
那天,张弟在从菜市场回农家乐的路上,远远的瞧见,小院子里停满了游客的车子,楼上楼下都是游客,连走廊上都满了。堂前屋后都是。兴致勃勃的游客,游兴正浓。他推开厨房里门,厨师都在忙,退出,扛米袋,拎油壶,推出进柴房,回到洗碗机旁边,蹲下,和厨房工人一起摘菜,其实,农家乐那里有什么厨师,如果说有厨师,那么都是七里庄土生土长的媳妇就是厨师,从前,七里庄的媳妇手巧,会做菜。八里庄的媳妇贤惠,相夫教子,教子有方,村子上九成农家子弟都上大学。七里庄,八里庄各有特色。走的走,留的留,留在村子的媳妇没有什么事情做,聚在一起,打牌,说话,张家长李家短。现在,七里庄的媳妇忙着做菜,担当厨师角色,八里庄的媳妇在餐厅服务,端茶递水。之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守着片地,守着丈夫,自从丈夫外出有打工之后,村子成了活寡妇村,夫妻两个,劳燕分飞。蝴蝶双飞鸳鸯戏水,那是镜里花,水中月,于是,男男女女纷纷离开七里庄,现在,这些媳妇回来得挺多,都开起农家乐,她们什么都会,农家菜,家常菜,窝窝头,面,馒头,印度甩饼,等等。自从有了农家乐,自从这些回到家乡,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手艺绝活都亮了出来,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来,用于招揽游客。
之前,张寡妇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现在,张弟的农家乐,她有股份。
张寡妇在堂前表演,和面,揉面,扭,撵,捏,一连串动作很熟练,一气呵成。手里那饼越来越大,甩饼的花样颇有新意,扭动腰肢,抬胳膊肘,打转,像二人转,她满面春风,面带笑容,融感情与甩饼中,而且非常饱满。游客张大嘴巴,盯着她,都忘了吃菜,堂前,时而静默,仿佛夜深人静,像熟睡的婴儿。时而,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像大海汹涌的波涛。厨房里,二嫂掌勺,慢条斯理的她,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眼神像炉火一样,时不时蹿出火苗,她从案板上取蒜头,啪,手起刀落,蒜头碎了。案板上全是菜,清蒸老母鸡,魔鱼,芦笋,还有从水库捞上来的红鲤鱼,等等。平心而论,一桌子菜,没几个钱,价钱是城里饭馆的三分之一。精明的城里人能不喜欢这个地方吗。
由于游客太多,这里的路管制了。西路已经像东路那样改造拓宽过了,就剩风景区一段,临了却摆下了,不死不活的,既不动工,又不维修,不知道什么时候风景区的路才能拓宽,只有天知道,私底下有人在传,说上面的头进去了,改造拓宽没戏了。年底,还是不见动静,村民都憋不住了,推荐张弟跑一趟县城,为了道路拓宽的事情,他特地去了规划局交通局建设局,走了一趟容易,回家难,这是大伙的事情,凭什么让我干,我想得通,家里的人想不通。自从搞起农家乐,他没有少往县城跑,办这办那,一来二往,和部门熟悉起来了,熟悉之后就出名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乡里乡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好办倒罢了,不好办难办,还得搭进去,不是无缘无故,而是都有原因的,要不然,怎么可能,之所以进门之后人家笑眯眯的迎着,是因为时不时请人家来农家乐坐坐,要不然,怎么可能,听到了拆迁消息,都说要拆迁,拓宽,都不知道具体那一天。打探拆迁位置,赔偿方案,等等。之所以信息正确,是因为平时有来往。
厨房里渐渐地平静下来了,游客点的菜都做好了,做菜的二嫂终于可以坐下来歇歇了。张寡妇来到厨房,脱下外套,摘掉帽子,搬一个凳子,在二嫂对面坐下,两人对视。
厨房后门就是山坡,坡上的毛竹郁郁葱葱,青皮毛竹正掉叶子,飘飘洒洒的叶子飞入小溪,随波逐流。像江中的扁舟,
望着随波而去的毛竹叶子,张寡妇低头不语,
刚才满头大汗上蹿下跳的张弟。现在,安静下来了。张弟看看她,又看看二嫂,说:辛苦了,除了值班的,其他人回家休息吧。
张寡妇会做菜,留下值班没有问题。即使有人点甩饼也没有问题。这个印度甩饼,功劳大大滴,它帮助农家乐招揽不少回头客。提到印度甩饼,不得不提那段往事。那个时候,七里庄的人都外出打工,她和丈夫一道,背井离乡,去了西藏,在一家五星级宾馆的厨房安身立命,丈夫干白案,做面点白馒头等工作,她做勤杂工,洗碗刷盘子,为了多挣点,经厨师长同意,丈夫兼切菜厨工,配菜,她时不时过去帮一下。那年春天,酒店招人,一个印度人出现在大厅,戴头巾,说鸟语,此人专门张罗一件事情,在客厅甩饼。就干一件事,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印度人一有时间就往厨房跑,一来二往,大家都熟悉了。印度人工资不低。又在客厅工作,见多识广,除了会说鸟语,还会说汉语藏语。语言没有障碍,加上他有时间,没事情做,就往厨房跑。丈夫是个有心人,多长了一个心眼的丈夫提出拜印度人为师学习甩饼。印度人一听,满口答应,高高兴兴收他为徒。
夫妻俩,相依为命,一个人干几份工作,苦一点;累一点,内心却是快乐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