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 山里人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山里人家,男子一般都比较瘦弱,鲜有满身肥膘的大胖子,和五大三粗的壮汉。比如我父亲,通常都要比山里男子高上一头,我在成年之后,也和父亲一样高大,邻里伙伴包括表兄弟们都远远比不上。
大姨家所在的东岭有个神奇之处,这里出生的女子都非常水灵,五官娇好,相貌清秀,比如我大姨的四个女儿,就是这样,一个比一个漂亮。
记得大姨的邻居家有一个小丫头,大约比我小上几岁,也长得模样俊俏,读到初中时,曾经在大姨家做客,就在这个小丫头面前摆弄过一些初中知识,少年懵懂,想得到她的好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纪虽小,心性尚未成熟,却也是这样。
东岭出美女,名声在外,许多县城的干部子弟,找不着合适对象,就常有人介绍东岭女子下嫁。这样的女子,我曾经见到过多个,确实无一不身体匀称端庄高丽。
出美女却不出美男,相比其他地方,显得尤其矮瘦一些,五官也不齐整,甚至可以说略带丑陋。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奇怪如此,一直无法解释。
比如说我大姨父,就相对矮小些瘦弱些,他躲避计划生育好不容易生下的一个儿子,长相也好不了多少。或许正是受相貌影响,他的四个姐姐,嫁得一个比一个好,生活得一个比一个宽裕,而他一直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现在还在外四处漂泊。
大姨与大姨父,小姨与小姨父,其实是近亲结婚,大姨父的母亲与外公是亲姐妹,我叫“姑婆”,小姨父的母亲与外婆是亲姐妹,我叫“姨阿婆”。
解放之前,“姑婆”家是开油榨坊的,“姨阿婆”据说就是地主家的少奶奶,两家都曾经家境优越,家底殷实。他们居住深山,山外就有大量田地。
居住深山并不代表一定是祖籍深山,也有可能是逃避战祸躲进深山的,尤其是抗日争战期间,世道更乱,山外特别不太平,只有深山纯朴,独有安宁。
避进深山的人,一般都家底殷实,外面买田买地,居住之地建桥修路做善事,深山之幽深的石桥路,掩映山林的“凉亭”,许多是这种情况下建成的。
中国人一直提倡行善积德,其中修路搭桥,被认为是最大的功德,历代如此延续下来。
深山之中的宅院,更能说明山里人不简单,不少房屋是用青砖横铺块块叠起,门前石狮房上勾栏,一样不少,坚实而又美观,高大而又气派。
如此才显示出主人的不一般,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青砖建房都是一直一竖建造墙体的,照样坚实,还能节省大量钱财,而这样建造的房屋,能见到的就更多。
日军曾经侵略到奉新,山里不见他们,临近山脚的村庄却没少祸害,山外十几里远的一些大村庄,就有不少进入过日本鬼子,常听人们讲起日军烧杀抢掠之事。
有些数进数出的青砖大宅,就是被日军的一把大火燃为灰烬,澡下有个汪家村,据说有一幢老宅特别大,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一幢老宅完全烧毁。
这个故事是我在澡下中学读书时,听汪家村的同学讲的,具体是谁讲的却记不清,只记得是个男生,他在讲这些时,带着些吹嘘,炫耀一地曾经有过不尽风光,又带着些少年独有的愤恨,这样的风光被侵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