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青年塘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见,因此才会在即将踏上回程时,特意逗留一段时间。事实也证明,他们离开之后,再没有哪一个回来过。
青年塘只是上海知青集中居住之地,还有许多知识青年被安排在其它生产队,这些人当中,有些下嫁本地青年,有些娶了本地姑娘。
比如坳上队就有一位上海知识女青年,嫁给了本村的一户张姓人家。他们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有了家庭,有了拖累,曾经的家乡成了故地,曾经的新土成为了家宅,梦想重新构建,希望重新诞生。
知青返乡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施行,农村群众俗称分田到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做法,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分田到户确实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似乎在一夜之间,将沉闷的农村唤醒,一时之间,农村见不到一个闲人,见不到一块闲地。辛勤之下,不少家庭解决了温饱,积攒了一定的积蓄。
父母以及父亲的侄女唐姓一家,湖南的王姓一家,以及孤身一人的父亲同族,正是因为有了些积蓄,从集体手中购买了青年塘的一两间平房,四户人家率先搬下凤凰山,到青年塘居住。
从此定居此地,直到若干年后发家致富,才离开的离开,远徙的远徙。现在青年塘只剩“大姐”一家居住,不过再不是平房,而是现代化的别墅,“大姐”三个儿子外出闯荡,积累下丰厚财富,一人建了一幢。
父亲的侄女我叫她“大姐”,他们一家刚到凤凰山落户时,粮食不够吃,当时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接济过他们不少,虽然是我父亲侄女,但是年龄却和我母亲差不多大。
我对“大姐”的感情很深,有亲戚天然相近的原因,更多的是小时候,从“大姐”那里得到的许许多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姐”和我们做了近二十的邻居,一直到我部队服现役,这段邻里之情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