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恩荣宴上遇刁难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不少官员都参与了弹劾林如海之事,这里面未尝没有许承敬的授意。
赵贤和聂庄得到两位尚书大人的高度评价,瞬间给了众人更大的动力,他们纷纷抛出自己的诗作。
李谦自点评聂庄的诗作后,便极少发言,倒是许承敬挑了不少人,大加夸赞一番,让不少人心中喜不自胜。
许承敬看过陆璟会试的诗文,只能算中等,此刻见陆璟还未开口,便笑着点名道:“状元郎可有佳作?”
李谦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既想看看陆璟能否担起状元之名,亦想瞧瞧陆璟如何化解许承敬的刁难。
素知陆璟不以诗词见长的葛寅和李逸两人,都在暗自替陆璟着急。
其余众人和参宴的礼部诸多官员,都将目光聚集在陆璟身上,有的期待陆璟的诗词佳作,有的则盼着陆璟来个大翻车。
陆璟看着周围不乏善意,恶意的目光,觉得诗作若是不能压服众人,恐怕他会成为今日琼林宴上的笑柄。
于是缓缓的站起身,道:“多谢尚书大人垂问,学生刚得了四句!”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千磨万击还坚韧,犹有清风借四邻。”
李谦抚手赞道:“好诗,好诗,果然不负状元之名!”
“前两句虽是从徐庭筠,‘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两句中化出,却比其立意更加精巧,应情应景。”
“千磨万击还坚韧,写尽竹之坚韧,落笔处又尽显竹之谦谦君子风,此诗当名留千古。”
李谦说完,一脸笑意的看向许承敬,问道:“许大人觉得如何?”
许承敬面上的诧异一闪而过,随即笑道:“果然好诗才,此诗一出,前面所有诗作尽皆黯然无色,嚼之无味,差距犹如荧光之于皓月,不可丈量,不可丈量。”
“你之才华远胜今科其余诸人,状元之位,舍尔其谁。”
其余进士本来听到陆璟的诗句正纷纷喝彩,陡然听到许承敬的话,瞬间有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看向陆璟的眼神,顿时变得复杂起来,真心称赞着寥寥无几。
虽然有不少精明之人,从许承敬话中听出挑拨之意,但依然神情落寞,胸臆难平。
甚至不少人心中暗恨陆璟抢了他们的风头,让他们精心准备,想要得到两位尚书大人青睐的诗作,黯然无光。
尤其是那些得到许承敬夸赞的人,心中更加失落,觉得陆璟害的他们,失了晋升之机。
陆璟听到许承敬之言,心中暗道不好,随即看向四周,发现大多人眼中都透着疏远和警惕。
瞬间明白许承敬这是在给自己拉仇恨,想要捧杀自己,若是解决不好,恐怕他在今科同年之间,别说获得什么朋友,有不少人都会视他为敌人。
于是朗声道:“学生此诗只是借用前人智慧,当不得两位大人如此称赞。”
“若以诗才论,楚有屈原,晋有陶潜,唐有李杜,宋有苏轼,此皆以诗词,留名千古,但未闻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不少官员都参与了弹劾林如海之事,这里面未尝没有许承敬的授意。
赵贤和聂庄得到两位尚书大人的高度评价,瞬间给了众人更大的动力,他们纷纷抛出自己的诗作。
李谦自点评聂庄的诗作后,便极少发言,倒是许承敬挑了不少人,大加夸赞一番,让不少人心中喜不自胜。
许承敬看过陆璟会试的诗文,只能算中等,此刻见陆璟还未开口,便笑着点名道:“状元郎可有佳作?”
李谦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既想看看陆璟能否担起状元之名,亦想瞧瞧陆璟如何化解许承敬的刁难。
素知陆璟不以诗词见长的葛寅和李逸两人,都在暗自替陆璟着急。
其余众人和参宴的礼部诸多官员,都将目光聚集在陆璟身上,有的期待陆璟的诗词佳作,有的则盼着陆璟来个大翻车。
陆璟看着周围不乏善意,恶意的目光,觉得诗作若是不能压服众人,恐怕他会成为今日琼林宴上的笑柄。
于是缓缓的站起身,道:“多谢尚书大人垂问,学生刚得了四句!”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千磨万击还坚韧,犹有清风借四邻。”
李谦抚手赞道:“好诗,好诗,果然不负状元之名!”
“前两句虽是从徐庭筠,‘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两句中化出,却比其立意更加精巧,应情应景。”
“千磨万击还坚韧,写尽竹之坚韧,落笔处又尽显竹之谦谦君子风,此诗当名留千古。”
李谦说完,一脸笑意的看向许承敬,问道:“许大人觉得如何?”
许承敬面上的诧异一闪而过,随即笑道:“果然好诗才,此诗一出,前面所有诗作尽皆黯然无色,嚼之无味,差距犹如荧光之于皓月,不可丈量,不可丈量。”
“你之才华远胜今科其余诸人,状元之位,舍尔其谁。”
其余进士本来听到陆璟的诗句正纷纷喝彩,陡然听到许承敬的话,瞬间有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看向陆璟的眼神,顿时变得复杂起来,真心称赞着寥寥无几。
虽然有不少精明之人,从许承敬话中听出挑拨之意,但依然神情落寞,胸臆难平。
甚至不少人心中暗恨陆璟抢了他们的风头,让他们精心准备,想要得到两位尚书大人青睐的诗作,黯然无光。
尤其是那些得到许承敬夸赞的人,心中更加失落,觉得陆璟害的他们,失了晋升之机。
陆璟听到许承敬之言,心中暗道不好,随即看向四周,发现大多人眼中都透着疏远和警惕。
瞬间明白许承敬这是在给自己拉仇恨,想要捧杀自己,若是解决不好,恐怕他在今科同年之间,别说获得什么朋友,有不少人都会视他为敌人。
于是朗声道:“学生此诗只是借用前人智慧,当不得两位大人如此称赞。”
“若以诗才论,楚有屈原,晋有陶潜,唐有李杜,宋有苏轼,此皆以诗词,留名千古,但未闻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