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千秋万古英魂祭 三头六臂顽童心(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贺,虞,全。这八姓呢,是按照《三国志·吴主传》孙权两次派兵征北的将领名单来的。(嘉禾元年,232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嘉禾二年,233年)“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补虞氏(参考之前章节介绍弓月君的内容),孙氏姻亲全氏(后为某国大姓)。
我们看到孙权两次派兵走海路北上,出发时间都选择在了三月。这不只是巧合,这说明当时的东吴水师已经掌握了东部海域季风和洋流的规律,再次印证了三国时期东部海域吴,韩,倭航道成熟说。
好了,接下来我们入正题,要讲一讲上一节没有讲完的,诸葛亮隐居处卧龙岗襄阳南阳之辨。这个问题是接着上一节汉水之辨来的,因为襄阳南阳以汉水为界,所以这个问题是可以好好说道说道。
其实襄阳南阳的吵了几千年,仔细想想有什么好辨的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句有个中学文化水平的人应该都背过。这时诸葛亮自己写的,你说有什么可争辩?
那为什么有人提襄阳呢?这个说法出自习凿齿所撰《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其实这句话也很清楚,诸葛亮家在南阳邓县,但是这后半句就出了点毛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后来的襄阳说拥趸,都是按照一句话去找,将诸葛旧居锁定在了中庐附近。
其实隆中这个地名我们大可不必听,所谓隆中,就是两山之中,这样的地形在汉水出武当处比比皆是。就和官渡,白马这样的称呼一样,各地均有,没有必要较真。
我们要较真的是什么呢?邓县究竟属南阳还是襄阳?
襄阳西北有县,曰邓城,就是于禁驻军,七军尽没处。可见当时的汉水还是无定河。
但邓城不是邓县。邓县是故邓国,与武当县隔汉水相望。《水经注》: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
此县南望武当,东接穰县。
有些观点引《晋书·地理志》说: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故鄢也。),中庐,临沮(荆山在东北。),巳阝,襄阳(侯相。),山都,邓城,鄾。
这个邓城县不是邓县,另外,中庐与邓城是两县,所谓襄阳西二十里隆中说仍存矛盾。
就在晋书地理志襄阳郡条目下面,还有义阳郡的治所范围。义阳郡在汉水北,是三国魏文帝时期从南阳拆分出来的:义阳郡太康中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新野(侯相。),穰,邓(故邓侯国。),蔡阳,随(故随国。),安昌棘阳,厥西,平氏(桐柏山在南。),义阳,平林,朝阳。
此处的邓(县)才是三国所为南阳邓县。
邓县在汉水北,邓城县在汉水南。促使习凿齿犯这个错误的,一有可能是他弄混了邓县和邓城县,误以为邓县在襄阳西。二有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是狂热的蜀汉粉,将三国历史以蜀汉主线重写了一遍,就是所谓《汉晋春秋》。他有意向将偶像拉向自己的故乡。
总之习凿齿的这个说法误导了很多人,包括郦道元。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襄阳人,难道还会搞错襄阳事吗?对,他明明是把南阳邓县拉到襄阳来了呀。
郦道元在《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郦道元明显采用了习凿齿的说法,认为沔水(汉水)过孔明旧宅“北”。那就是孔明故居在汉南,隆中在襄阳的意思咯。但是后面的引用出了一个破绽,说刘季和守襄阳的时候,带李安拜访诸葛故居,让李安写《宅铭》。李安说天子让我在汉水以“北”(山南水北曰阳)如何如何,说明诸葛故居在汉水北。至于习凿齿又铭,那就不知道他指了哪出江南宅院,应该是有心附会的景点。
凡此种种,可见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水平真是不高。一手炮制的诸葛在襄阳说,完全站不住脚。自己文中写南阳邓县,结果随手在襄阳指了一处宅子,这手指鹿为马,已经不是春秋笔法四字可概括的了。
第(3/3)页
贺,虞,全。这八姓呢,是按照《三国志·吴主传》孙权两次派兵征北的将领名单来的。(嘉禾元年,232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嘉禾二年,233年)“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补虞氏(参考之前章节介绍弓月君的内容),孙氏姻亲全氏(后为某国大姓)。
我们看到孙权两次派兵走海路北上,出发时间都选择在了三月。这不只是巧合,这说明当时的东吴水师已经掌握了东部海域季风和洋流的规律,再次印证了三国时期东部海域吴,韩,倭航道成熟说。
好了,接下来我们入正题,要讲一讲上一节没有讲完的,诸葛亮隐居处卧龙岗襄阳南阳之辨。这个问题是接着上一节汉水之辨来的,因为襄阳南阳以汉水为界,所以这个问题是可以好好说道说道。
其实襄阳南阳的吵了几千年,仔细想想有什么好辨的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句有个中学文化水平的人应该都背过。这时诸葛亮自己写的,你说有什么可争辩?
那为什么有人提襄阳呢?这个说法出自习凿齿所撰《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其实这句话也很清楚,诸葛亮家在南阳邓县,但是这后半句就出了点毛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后来的襄阳说拥趸,都是按照一句话去找,将诸葛旧居锁定在了中庐附近。
其实隆中这个地名我们大可不必听,所谓隆中,就是两山之中,这样的地形在汉水出武当处比比皆是。就和官渡,白马这样的称呼一样,各地均有,没有必要较真。
我们要较真的是什么呢?邓县究竟属南阳还是襄阳?
襄阳西北有县,曰邓城,就是于禁驻军,七军尽没处。可见当时的汉水还是无定河。
但邓城不是邓县。邓县是故邓国,与武当县隔汉水相望。《水经注》: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
此县南望武当,东接穰县。
有些观点引《晋书·地理志》说: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故鄢也。),中庐,临沮(荆山在东北。),巳阝,襄阳(侯相。),山都,邓城,鄾。
这个邓城县不是邓县,另外,中庐与邓城是两县,所谓襄阳西二十里隆中说仍存矛盾。
就在晋书地理志襄阳郡条目下面,还有义阳郡的治所范围。义阳郡在汉水北,是三国魏文帝时期从南阳拆分出来的:义阳郡太康中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新野(侯相。),穰,邓(故邓侯国。),蔡阳,随(故随国。),安昌棘阳,厥西,平氏(桐柏山在南。),义阳,平林,朝阳。
此处的邓(县)才是三国所为南阳邓县。
邓县在汉水北,邓城县在汉水南。促使习凿齿犯这个错误的,一有可能是他弄混了邓县和邓城县,误以为邓县在襄阳西。二有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是狂热的蜀汉粉,将三国历史以蜀汉主线重写了一遍,就是所谓《汉晋春秋》。他有意向将偶像拉向自己的故乡。
总之习凿齿的这个说法误导了很多人,包括郦道元。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襄阳人,难道还会搞错襄阳事吗?对,他明明是把南阳邓县拉到襄阳来了呀。
郦道元在《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郦道元明显采用了习凿齿的说法,认为沔水(汉水)过孔明旧宅“北”。那就是孔明故居在汉南,隆中在襄阳的意思咯。但是后面的引用出了一个破绽,说刘季和守襄阳的时候,带李安拜访诸葛故居,让李安写《宅铭》。李安说天子让我在汉水以“北”(山南水北曰阳)如何如何,说明诸葛故居在汉水北。至于习凿齿又铭,那就不知道他指了哪出江南宅院,应该是有心附会的景点。
凡此种种,可见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水平真是不高。一手炮制的诸葛在襄阳说,完全站不住脚。自己文中写南阳邓县,结果随手在襄阳指了一处宅子,这手指鹿为马,已经不是春秋笔法四字可概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