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建国大明!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于前朝的敕封。
演员周一围饰演的豫章王(原型刘裕)
以地为名。这个地一般指的是家乡或者龙兴之地,古代帝王对这两处地方都是十分重视的,比如刘裕虽然是刘邦之弟刘交的后代,但他以家乡彭城为宋国故地,故而以宋为号;赵匡胤夺权时,以自己曾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宋州),此地为龙兴之地,故而定国号为宋。
追溯祖先。认祖宗这种事古代是常有的,后汉的刘知远、南汉的刘龑都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代,故定国号为汉;南唐先主李昪虽本姓李,但认徐温为父,改姓为徐,后来称帝建齐,不久又恢复本姓,认李唐宗室为祖先,故改国号为唐。历史上这种认祖宗的事还是不少的。
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元史•世祖本纪》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总而言之,历史上国号的确定基本上是在一个主线之下,综合多种因素而最终确定的。但到了忽必烈时期,他一改之前追祖溯宗或者生搬硬套的定国号之法,也不想像北魏道武帝那样选一个已有的“神州上国”为号,在刘秉忠等人的建议下,忽必烈决定建国号“大元”。
国号上加大字,始于元,及明因之,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国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皆加大字,失其初矣。—朱国祯《涌幢小品》
在明代内阁首辅朱国祯所作的《涌幢小品》中讲述道,从元朝开始,国号都会加上一个“大”字,到朱元璋建国时,依旧遵循了这条成例,当然后来的李自成、皇太极在建立新政权时也如此而为之。“大”字很好解释,那么“明”又如何解释呢?
现代还原的朱元璋画像
首先,明教在历史的确存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确实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朱元璋挂靠的东家韩林儿号称“小明王”,确乎与明教的“明王出世”有关系,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朱元璋曾经是明教教徒,他的发家轨迹在史书中记载比较清楚,这一点应该是金庸先生所撰写的小说的演绎。更何况明太祖在选定国号时,最初选择的并不是“大明”。
明祖将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续文献通考》
在《续文献通考》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国号时想要定国号为“大中”,这个国号听起来相当霸气,也正合了《谕中原檄》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于前朝的敕封。
演员周一围饰演的豫章王(原型刘裕)
以地为名。这个地一般指的是家乡或者龙兴之地,古代帝王对这两处地方都是十分重视的,比如刘裕虽然是刘邦之弟刘交的后代,但他以家乡彭城为宋国故地,故而以宋为号;赵匡胤夺权时,以自己曾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宋州),此地为龙兴之地,故而定国号为宋。
追溯祖先。认祖宗这种事古代是常有的,后汉的刘知远、南汉的刘龑都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代,故定国号为汉;南唐先主李昪虽本姓李,但认徐温为父,改姓为徐,后来称帝建齐,不久又恢复本姓,认李唐宗室为祖先,故改国号为唐。历史上这种认祖宗的事还是不少的。
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元史•世祖本纪》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总而言之,历史上国号的确定基本上是在一个主线之下,综合多种因素而最终确定的。但到了忽必烈时期,他一改之前追祖溯宗或者生搬硬套的定国号之法,也不想像北魏道武帝那样选一个已有的“神州上国”为号,在刘秉忠等人的建议下,忽必烈决定建国号“大元”。
国号上加大字,始于元,及明因之,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国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皆加大字,失其初矣。—朱国祯《涌幢小品》
在明代内阁首辅朱国祯所作的《涌幢小品》中讲述道,从元朝开始,国号都会加上一个“大”字,到朱元璋建国时,依旧遵循了这条成例,当然后来的李自成、皇太极在建立新政权时也如此而为之。“大”字很好解释,那么“明”又如何解释呢?
现代还原的朱元璋画像
首先,明教在历史的确存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确实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朱元璋挂靠的东家韩林儿号称“小明王”,确乎与明教的“明王出世”有关系,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朱元璋曾经是明教教徒,他的发家轨迹在史书中记载比较清楚,这一点应该是金庸先生所撰写的小说的演绎。更何况明太祖在选定国号时,最初选择的并不是“大明”。
明祖将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续文献通考》
在《续文献通考》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国号时想要定国号为“大中”,这个国号听起来相当霸气,也正合了《谕中原檄》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