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儒商了林强覃晓花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0五章:手机彩信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那里应该是属于阳州市光明华侨农场的吧?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曾跟着学校的文娱队去过那里表演。”李婉有些不确定的小声道。

(PS:码字不易,《儒商》首发网易云阅读,请大家多多支持正版。另求月票支持,多谢!)

林强朝她竖了竖大拇指,用手指在航拍图上画了一个长形的大圈,道:“李总说得没错,这一片范围都是属于阳州光明华侨农场的,总占地面积一千八百六十多亩。吴总和向总是前辈,应该不会对华侨农场太陌生,但你们这些小年轻可能就没什么印象了。”林强边说边笑着指了指下面的李婉、孟茹和小彦。

众人都被他这种故意的倚老卖老逗得大笑起来,吴金中和向志宏笑着点了点头,像他们这种年纪的人,对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侨农场自然有着深刻的印象了,而林强自己对于华侨农场的印象,则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在凤城一中上学时,班上有一个绰号叫“虾公”的同学就是来自于当时的凤城县江口华侨农场,他曾跟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去过那里。而覃晓花、何远文、周媛他们来自于京城大都市,华侨农场又大部份位于南方省市,自然也没有什么印象了。

李婉、孟茹、小彦她们虽然比林强小不了多少,可就是因为相差了这几年的时间,华侨农场正是在她们刚上初中期间,迅速的被人们遗忘,当然也是没留下什么印象了。

林强待大家笑声静下来,道:“看来我今天要给大家恶补一下这段几乎被遗忘的中国外交史了。”

他早就专门上网搜集过阳州光明华侨农场的资料,顺便也对这种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牌国营华侨农场作了详细了解。

见大家都满脸期待,林强清了清嗓子,很正经的介绍道,上世纪50年代末,印尼、印度相继发生严重排华事件,华人财产被掠夺,流离失所。“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中国就成了他们的向往之地。中国政府派出多艘轮船把这些要求回国的华侨接回了国内,为此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成立了多个国营华侨农场、农垦场、林场,集中安置,让他们有了安居之所,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建设。

这些回到了自己祖国的华侨,来自不同的国家,命运却十分相似,依然固守着祖籍地和侨居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坚持讲印度话、白话、客家话,特别是后来的越南难侨,哪怕是做一道越南凉鸡,也一定要用产自越南的鱼油做调料。他们的固执,让自己变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融入到当地生活之中,广大归国难侨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加上华侨农场由于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较重,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70年代中后期,国家恢复了对华侨和侨眷的出国审批,并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有亲属在香港或他国的归侨纷纷申请移居香港或他国,华侨农场和它的居民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记忆。那些没有海外关系,也不想再流离的人便留了下来,落叶生根,留守在各地的华侨农场里

国家对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也十分关心,明确了华侨农场要走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彻底改变现行农场的经济体制,逐步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