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破仑战争看满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拿破仑战争”看满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
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大陆学者们看来,是因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但是详细查历史,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各国的表现就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世界史学家把拿破仑政权垮台的一次著名战役“莱比锡会战”称为民族会战,这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
拿破仑在打败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后,特别是“耶拿战役”轻取普鲁士骄傲的封建王国大军,之后强加给普、奥两国以苛刻的条款,两国被迫割地赔款。但是从此却激发起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决心,点燃起熊熊的民族意识。拿破仑以后战争面对的不再是各国封建统治者,而是愤怒的人民。 拿破仑征俄,俄罗斯人民众志成城、坚壁清野,宁愿莫斯科一把火烧掉也决不留给法国侵略军一草一木。普鲁士重新对法宣战后,掀起爱国狂潮,全民动员,政府宣布“全民皆兵”,人民实行焦土抗战。
富勒在《西洋军事史》这样写道:
“法国革命曾唤醒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使得法国人民获得自信自强的精神。……到了1813年,由于法国在欧洲已经居于征服者的地位,所以也就把叛变的种子撒遍了其所征服的地区。莫斯科的火焰在精神上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莱比锡平原上的斗争,的确可以称之为“民族的会战”一个新的欧洲就是从这次会战中产生。”
“耶拿会战中,拿破仑不仅毁灭了一个封建的陆军,而且也肃清了封建观念的最后一点余孽。从这些灰烬之中,却产生了新的民族性陆军,终于在莱比锡会战中把他自己击败了,近代欧洲却从此脱掉了中世纪的蜕壳。”
同样是战败屈辱求和,在中国却完全两样,“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爆发的镇江之战,满清统领海龄却以防谍为名,大肆屠杀城中居民。在满清统治者看来汉人天然靠不住,肯定会和洋人私通,趁机颠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满清政权的困境,这是其落后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可以看出,满清统治集团由于异族统治使得它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没有责任感。它总觉得自己手下的臣民不是自己人,自己总可以和任何外族合作来分享对自己臣民的搜刮。所谓“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就是这个意思。
从《尼布楚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就西方侵略的规模来看,哪一次也比不上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满清和其他国家差距再大,总大不过同期阿比西尼亚和意大利的差距。特别就武器准备而言。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如此大的差距。至少“雅克萨之战”和“甲午战争”时,满清的军事力量和当时俄罗斯、日本是基本相当的。但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在满清那种处境下“防汉”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抗战呢?满清政权害怕抵抗只会使这种部族政权垮台得更快。 所以妥协投降、卖国保平安,继续维持其部族统治是其权衡利弊做出的最佳选择。
比如,甲午战争只是一个局部的军事失败,胜败兵家常事,满清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中国的纵深、重新组织海军陆军抗争,但满清只考虑战争使自己可能迁都影响安乐,更害怕利用中国的纵深来彻底抵抗日本会使汉族的民族意识觉醒,自己也就完蛋了。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满清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命运是其利益博弈下的必然选择,它选择把上亿军费用来赔偿日本和建自己的皇宫,反正损失是不属于自己民族的汉族来承担。结果是使得日本更强大,而中国则短期不可能恢复了。在这点上,解放后所谓满清政权和帝国主义勾结瓜分中国的结论是没有错的。
就满清这种部族政权的困境,心理上的阴暗。被帝国主义者早就看得明白,所以他们惯用恫吓、威胁,加上适度的军事压力,就轻而易举地迫使满清政权签订妥协、投降的卖国条约,赢得极大的利益。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发布“告十八省豪杰书”。公然号召中国人反抗满清“遂满清氏于境外”,更让满清政权如坐针毡。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政权一而再再而三丧权辱国、卖国条约越签越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拿破仑战争”看满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
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大陆学者们看来,是因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但是详细查历史,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各国的表现就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世界史学家把拿破仑政权垮台的一次著名战役“莱比锡会战”称为民族会战,这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
拿破仑在打败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后,特别是“耶拿战役”轻取普鲁士骄傲的封建王国大军,之后强加给普、奥两国以苛刻的条款,两国被迫割地赔款。但是从此却激发起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决心,点燃起熊熊的民族意识。拿破仑以后战争面对的不再是各国封建统治者,而是愤怒的人民。 拿破仑征俄,俄罗斯人民众志成城、坚壁清野,宁愿莫斯科一把火烧掉也决不留给法国侵略军一草一木。普鲁士重新对法宣战后,掀起爱国狂潮,全民动员,政府宣布“全民皆兵”,人民实行焦土抗战。
富勒在《西洋军事史》这样写道:
“法国革命曾唤醒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使得法国人民获得自信自强的精神。……到了1813年,由于法国在欧洲已经居于征服者的地位,所以也就把叛变的种子撒遍了其所征服的地区。莫斯科的火焰在精神上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莱比锡平原上的斗争,的确可以称之为“民族的会战”一个新的欧洲就是从这次会战中产生。”
“耶拿会战中,拿破仑不仅毁灭了一个封建的陆军,而且也肃清了封建观念的最后一点余孽。从这些灰烬之中,却产生了新的民族性陆军,终于在莱比锡会战中把他自己击败了,近代欧洲却从此脱掉了中世纪的蜕壳。”
同样是战败屈辱求和,在中国却完全两样,“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爆发的镇江之战,满清统领海龄却以防谍为名,大肆屠杀城中居民。在满清统治者看来汉人天然靠不住,肯定会和洋人私通,趁机颠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满清政权的困境,这是其落后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可以看出,满清统治集团由于异族统治使得它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没有责任感。它总觉得自己手下的臣民不是自己人,自己总可以和任何外族合作来分享对自己臣民的搜刮。所谓“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就是这个意思。
从《尼布楚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就西方侵略的规模来看,哪一次也比不上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满清和其他国家差距再大,总大不过同期阿比西尼亚和意大利的差距。特别就武器准备而言。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如此大的差距。至少“雅克萨之战”和“甲午战争”时,满清的军事力量和当时俄罗斯、日本是基本相当的。但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在满清那种处境下“防汉”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抗战呢?满清政权害怕抵抗只会使这种部族政权垮台得更快。 所以妥协投降、卖国保平安,继续维持其部族统治是其权衡利弊做出的最佳选择。
比如,甲午战争只是一个局部的军事失败,胜败兵家常事,满清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中国的纵深、重新组织海军陆军抗争,但满清只考虑战争使自己可能迁都影响安乐,更害怕利用中国的纵深来彻底抵抗日本会使汉族的民族意识觉醒,自己也就完蛋了。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满清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命运是其利益博弈下的必然选择,它选择把上亿军费用来赔偿日本和建自己的皇宫,反正损失是不属于自己民族的汉族来承担。结果是使得日本更强大,而中国则短期不可能恢复了。在这点上,解放后所谓满清政权和帝国主义勾结瓜分中国的结论是没有错的。
就满清这种部族政权的困境,心理上的阴暗。被帝国主义者早就看得明白,所以他们惯用恫吓、威胁,加上适度的军事压力,就轻而易举地迫使满清政权签订妥协、投降的卖国条约,赢得极大的利益。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发布“告十八省豪杰书”。公然号召中国人反抗满清“遂满清氏于境外”,更让满清政权如坐针毡。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政权一而再再而三丧权辱国、卖国条约越签越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