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我国四次大规模移民日本的真相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并加入倭王高级统治集团,由倭王赐姓为直,成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
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
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
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
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
西文首氏是另一个归化汉族集团。其中一些人至日本群岛的时间,可能略早于秦氏和东汉直氏。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记载,百济王命阿知吉师(或阿直 歧)去日本,赠送倭王牡马和化马各一匹以及刀、镜等礼物。因阿直歧懂中国的经典,倭王令其教太子茧道稚郎子读中国典籍。一天,倭王问他,是否还有比他更懂中国典籍的人?他回答说:有。王仁比他更懂中国典籍。
于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济召聘王仁。王仁应召来至日本,同时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这就是 关于王仁的传说。王仁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后来在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为西文首的首领。王仁与乐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渊源。乐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王氏族人在那里做过郡守。其后裔中知识分子很多,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
在公元三一三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于百济。王氏的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 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
这样,秦氏、东汉直氏、西文首氏等归化汉人,以其大量的经济活动,逐渐形成地方氏姓大族,进入倭王政府,成为日本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此时移居于日本群岛的汉族,远不止上述三族。据九世纪初日本天皇政府编纂的《新撰姓氏录》所载,在天皇政府中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氏中,在京城、山城、大和、 摄津、河内、和泉等地区收集起来的归化人系统的氏有三百二十四氏(其中一部分是汉族),约占日本全部氏的百分之三十。
这百分之三十的归化人中虽然不全是汉族,但汉族所占的比例不会小。这话说得很中肯,去到日本群岛的汉族人民,就是作为日本人的一员在自觉地建设着日本,但是,他们在客观上起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两晋“五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并加入倭王高级统治集团,由倭王赐姓为直,成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
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
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
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
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
西文首氏是另一个归化汉族集团。其中一些人至日本群岛的时间,可能略早于秦氏和东汉直氏。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记载,百济王命阿知吉师(或阿直 歧)去日本,赠送倭王牡马和化马各一匹以及刀、镜等礼物。因阿直歧懂中国的经典,倭王令其教太子茧道稚郎子读中国典籍。一天,倭王问他,是否还有比他更懂中国典籍的人?他回答说:有。王仁比他更懂中国典籍。
于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济召聘王仁。王仁应召来至日本,同时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这就是 关于王仁的传说。王仁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后来在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为西文首的首领。王仁与乐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渊源。乐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王氏族人在那里做过郡守。其后裔中知识分子很多,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
在公元三一三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于百济。王氏的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 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人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
这样,秦氏、东汉直氏、西文首氏等归化汉人,以其大量的经济活动,逐渐形成地方氏姓大族,进入倭王政府,成为日本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此时移居于日本群岛的汉族,远不止上述三族。据九世纪初日本天皇政府编纂的《新撰姓氏录》所载,在天皇政府中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氏中,在京城、山城、大和、 摄津、河内、和泉等地区收集起来的归化人系统的氏有三百二十四氏(其中一部分是汉族),约占日本全部氏的百分之三十。
这百分之三十的归化人中虽然不全是汉族,但汉族所占的比例不会小。这话说得很中肯,去到日本群岛的汉族人民,就是作为日本人的一员在自觉地建设着日本,但是,他们在客观上起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两晋“五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