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没乘势渡江北上?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三桂也自然明白朝廷的用意,不再高喊“复君父之仇”,而是见风转舵“矢忠新朝”,并大肆血腥镇压抗清义士和南明余孽。
只不过满清入关不久人心未定、天下未安,清廷还需依仗吴三桂这条“地头蛇”继续为其效力,而吴三桂也得倚靠军功换取清廷的优渥,因此,从满清入关到康熙前的这段岁月里,两者表面相安无事,背地实则暗流涌动。
康熙皇帝执掌大清江山后,面对三藩尾大不掉日益耗费国家钱粮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康熙皇帝组织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听取了皇室各大重臣的关于撤藩的意见,经过多次朝会清廷内部仍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其实对于康熙来说,对于撤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大清国运的重大决策,就连康熙本人都没有思虑成熟,否则他就不会频繁密集的召开撤藩会议,而越是高度机密的决策政令,参与的人自然越少越好,否则,国家危矣!然而由于康熙大张旗鼓的举动,撤藩的音讯早已传入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被逼反清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的旗帜兵分三路挥师北上,关宁铁骑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江以南,各地汉人闻风而动纷纷响应,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相继在不到三个月内落入平西王之手。
此时风头正盛的吴三桂部已攻取长江南岸的松滋,对面的贯通“七省通衢”的荆州重镇更是指日可下,而长江以北的清军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康熙皇帝也被吴三桂突如其来声势浩大的造反形势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驻兵松滋三个月内,却迟迟未见饮马黄河、直捣黄龙的举动,手下谋臣纷纷建议吴三桂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剑指黄河,但吴三桂却依然不为所动。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会谋逆造反是凌迟诛九族的大罪,对于多年纵横疆场的老狐狸,吴三桂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箭在弦上既已发出,岂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三桂也自然明白朝廷的用意,不再高喊“复君父之仇”,而是见风转舵“矢忠新朝”,并大肆血腥镇压抗清义士和南明余孽。
只不过满清入关不久人心未定、天下未安,清廷还需依仗吴三桂这条“地头蛇”继续为其效力,而吴三桂也得倚靠军功换取清廷的优渥,因此,从满清入关到康熙前的这段岁月里,两者表面相安无事,背地实则暗流涌动。
康熙皇帝执掌大清江山后,面对三藩尾大不掉日益耗费国家钱粮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康熙皇帝组织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听取了皇室各大重臣的关于撤藩的意见,经过多次朝会清廷内部仍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其实对于康熙来说,对于撤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大清国运的重大决策,就连康熙本人都没有思虑成熟,否则他就不会频繁密集的召开撤藩会议,而越是高度机密的决策政令,参与的人自然越少越好,否则,国家危矣!然而由于康熙大张旗鼓的举动,撤藩的音讯早已传入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被逼反清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的旗帜兵分三路挥师北上,关宁铁骑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江以南,各地汉人闻风而动纷纷响应,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相继在不到三个月内落入平西王之手。
此时风头正盛的吴三桂部已攻取长江南岸的松滋,对面的贯通“七省通衢”的荆州重镇更是指日可下,而长江以北的清军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康熙皇帝也被吴三桂突如其来声势浩大的造反形势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驻兵松滋三个月内,却迟迟未见饮马黄河、直捣黄龙的举动,手下谋臣纷纷建议吴三桂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剑指黄河,但吴三桂却依然不为所动。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会谋逆造反是凌迟诛九族的大罪,对于多年纵横疆场的老狐狸,吴三桂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箭在弦上既已发出,岂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