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当政后做了哪些改革?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并州、幽州、徐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梁州、交趾、朔方(后被匈奴占去),后又在京畿地区设立司隶校尉部,合称“十三州一部”。
西汉十三州一部
王莽即位后,认为“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为了“应经”,王莽将交趾改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并撤销司隶校尉部,将长安在内的京畿地区并入雍州。
当时的州只是监察区,并没有行政区的属性,王莽改交趾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还算合理,可到了郡县一级,王莽彻底放飞自我。
到新莽天风元年,王莽共废除两个西汉旧郡,新设15个郡,改名76个郡,仅有25个西汉郡名“幸免于难”,最先下手也是改动最复杂的就是长安洛阳所在的东西二都地区。
改西汉京师为西都京兆郡,分西汉京畿地区的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为六尉,分别为京尉郡、师尉郡、翊尉郡、光尉郡、扶尉郡和列尉郡;
西汉三辅地区部分县名更改情况
在洛阳设立东都,改洛阳所在的河南郡为保忠信郡,改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郡为豫州六队,分别为前队、后队、左队、右队、兆队、祈队,最终形成两京六尉六队的行政区划。
东都六队
古时,“队”与“遂”相通,“六队”即“六遂”,顺遂之意。
“周官大司徒掌六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人掌六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曆,五層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新莽职方考》
两京、六尉、六队、六州、六乡
除了两京地区外,并州、益州也是郡名变更的“重灾区”。
并州八郡被改。改上郡为增山郡;西河郡为归新郡;朔方郡为沟搜郡;五原郡为获降郡;云中郡为受降郡;定襄郡为得降郡;雁门郡为填狄郡;代郡为厌狄郡。而并州地区作为中原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地区,王莽特意将地名改为具有明显军事政治色彩的归新、获降、受降、得降、填狄(“填”通“镇”,镇守、镇压之意)、厌狄。
益州九郡,八郡改名。改汉中郡为新成都;广汉郡为就都郡;蜀郡为导江郡;犍为郡为西顺郡;越鹤郡为集雋郡;益州郡为就新郡;柯郡为同亭郡;武都郡为乐平郡。与并州的敌视不同,王莽在益州地区的郡名改动中更多的体现安抚归化之意。例如西顺、就新、乐平,就包含新莽王朝招抚西南夷的含义。
县级地名的更改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并州、幽州、徐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梁州、交趾、朔方(后被匈奴占去),后又在京畿地区设立司隶校尉部,合称“十三州一部”。
西汉十三州一部
王莽即位后,认为“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为了“应经”,王莽将交趾改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并撤销司隶校尉部,将长安在内的京畿地区并入雍州。
当时的州只是监察区,并没有行政区的属性,王莽改交趾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还算合理,可到了郡县一级,王莽彻底放飞自我。
到新莽天风元年,王莽共废除两个西汉旧郡,新设15个郡,改名76个郡,仅有25个西汉郡名“幸免于难”,最先下手也是改动最复杂的就是长安洛阳所在的东西二都地区。
改西汉京师为西都京兆郡,分西汉京畿地区的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为六尉,分别为京尉郡、师尉郡、翊尉郡、光尉郡、扶尉郡和列尉郡;
西汉三辅地区部分县名更改情况
在洛阳设立东都,改洛阳所在的河南郡为保忠信郡,改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郡为豫州六队,分别为前队、后队、左队、右队、兆队、祈队,最终形成两京六尉六队的行政区划。
东都六队
古时,“队”与“遂”相通,“六队”即“六遂”,顺遂之意。
“周官大司徒掌六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人掌六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曆,五層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新莽职方考》
两京、六尉、六队、六州、六乡
除了两京地区外,并州、益州也是郡名变更的“重灾区”。
并州八郡被改。改上郡为增山郡;西河郡为归新郡;朔方郡为沟搜郡;五原郡为获降郡;云中郡为受降郡;定襄郡为得降郡;雁门郡为填狄郡;代郡为厌狄郡。而并州地区作为中原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地区,王莽特意将地名改为具有明显军事政治色彩的归新、获降、受降、得降、填狄(“填”通“镇”,镇守、镇压之意)、厌狄。
益州九郡,八郡改名。改汉中郡为新成都;广汉郡为就都郡;蜀郡为导江郡;犍为郡为西顺郡;越鹤郡为集雋郡;益州郡为就新郡;柯郡为同亭郡;武都郡为乐平郡。与并州的敌视不同,王莽在益州地区的郡名改动中更多的体现安抚归化之意。例如西顺、就新、乐平,就包含新莽王朝招抚西南夷的含义。
县级地名的更改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