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延续200多年的“四时捺钵”制度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中支起行宫,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南、北臣僚会议,通过这次会议,皇帝将与这些南面北面的大臣共同商讨军国大政。等到会议结束,皇帝与众臣游猎张鹰,讲武演习。利用这个夏季,皇帝祭祀、消夏、游猎、会议,其工作内容和娱乐活动也安排的格外充实。

秋季捺钵的地点通常为伏虎林,时间为7月中旬,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内容为进山秋猎鹿与虎,所以秋捺钵也被称为“秋山”。据史书记载,伏虎林坐落在永州西北50里处,这座森林里面常发生猛虎伤人、伤畜牧之事,所以辽朝皇帝带领着猎手,在这里捕虎射鹿,既解除了百姓的后顾之忧,又能够通过此次入山捕猎活动大会属部。因秋捺钵时间较为短暂,所体现的政治功能并不明显。

冬捺钵可是一年之中辽朝皇帝的牙帐居住最久的地方,它的具体地点为坐落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处的广平淀。这里地形平坦,冬月里的时候气候稍微暖和,辽国皇帝便在这里校练讲武,接受南宋诸国礼贡,与南北大厂臣商讨国事。相比较于前三个季节的捺钵,冬捺钵的行宫又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聊过用来接待各国使节礼贡的重要地点,这从侧面表现出,冬季辽国的狩猎经济并不发达,同时也彰显了辽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辽国这项特殊的迁徙流动政治制度,对于整个契丹族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在四时捺钵制度的影响下,辽朝皇帝四季迁徙的行宫,是辽国的政治中心、军事基地、生产单位,同时又增强了契丹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和竞争力。辽国人逐水草而居,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改变,即便是在看着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仍然用这一项出的政治制度,保留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特点。纵观整个北方少数民族,能像契丹人这样形成一套理论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政治制度,辽之后的任何一个王朝都难以超越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