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200多年的“四时捺钵”制度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辽朝是由马背上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一个朝代,所以在辽朝建国200余年以后,由于常年居住在草原上,以游猎生活方式为主,这个朝代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捺钵。这个政治制度,为辽国根据其疆域面积和民族文化习俗,首创而成的一项特殊制度。出于各种原因,辽朝在历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以至于人们忽略了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特性。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应该被后人所忘记,这次不妨就了解一下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起源
“捺钵”是契丹语音译而来,也翻译成“纳拨、纳宝”等词。这个词语首见于《辽史》,它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为“行宫”或“行在”,其实就是特指辽国皇帝出行之时所居住之地,就为辽国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对于这一词也做了详尽解释:“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鱼,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史书中的这一解释,已经揭示了正是由于契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才造就了这一政治制度。
契丹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由最初的鲜卑族一支演变而来。立国之前,契丹族以狩猎经济为主,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这里有高山、平原、森林、草原,为他们的狩猎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契丹人游徙转场,逐丰茂水草而居,其实就是为了补充他们的狩猎物资,所以辽国的立国之本,是建立在狩猎经济之上的,这也是辽国立国后长盛不衰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甚至可以与中原汉人的农耕经济相提并论。
契丹建国以后,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狩猎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统治者始终没有忽略狩猎为传统习惯。虽说这时候的狩猎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契丹人的平日里的一项娱乐活动,但是在《辽史·太宗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辽朝是由马背上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一个朝代,所以在辽朝建国200余年以后,由于常年居住在草原上,以游猎生活方式为主,这个朝代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捺钵。这个政治制度,为辽国根据其疆域面积和民族文化习俗,首创而成的一项特殊制度。出于各种原因,辽朝在历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以至于人们忽略了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特性。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应该被后人所忘记,这次不妨就了解一下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起源
“捺钵”是契丹语音译而来,也翻译成“纳拨、纳宝”等词。这个词语首见于《辽史》,它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为“行宫”或“行在”,其实就是特指辽国皇帝出行之时所居住之地,就为辽国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对于这一词也做了详尽解释:“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鱼,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史书中的这一解释,已经揭示了正是由于契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才造就了这一政治制度。
契丹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由最初的鲜卑族一支演变而来。立国之前,契丹族以狩猎经济为主,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这里有高山、平原、森林、草原,为他们的狩猎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契丹人游徙转场,逐丰茂水草而居,其实就是为了补充他们的狩猎物资,所以辽国的立国之本,是建立在狩猎经济之上的,这也是辽国立国后长盛不衰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甚至可以与中原汉人的农耕经济相提并论。
契丹建国以后,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狩猎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统治者始终没有忽略狩猎为传统习惯。虽说这时候的狩猎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契丹人的平日里的一项娱乐活动,但是在《辽史·太宗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