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胞弟弟,在唐明宗帐下任军校。唐晋之间,历任磁、单、濮、棣四州刺史。彦超性情傲慢与人不和,在濮州任刺史时,贪赃枉法,大量受贿,按律当斩。其兄刘知远时任后晋将领,河东节度使,从太原上章求救,才免其死罪,革除官职,流放房州。公元947年,刘知远乘契丹消灭后晋,人民反抗契丹军队暴行之际,起兵太原,攻入开封,自称皇帝建立后汉。刘知远当皇帝后,从房州召回彦超,封为镇宁军节度使。
(十三)、郭宗训
郭宗训是后周世宗的四子,天顺元年(公元947年)9月4 日,出生于澶州之府弟,六岁封为梁王,显德6年(公元959年)6 月世宗病殁,郭宗训即任,称周恭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时年12 岁。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当北周君臣大摆宴席欢度新春之际,镇、定二州慌报辽国和北汉大军南下,边境告急。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伪,速派殿前都总检赵匡胤率兵征战。
初三夜,行至陈桥驿宿营时,发动陈桥兵变,众推赵匡胤做皇帝。初四佛晓,赵匡胤回师京城,废除恭帝,自已当上皇帝,称宋太祖。封幼帝赵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建隆3 年(公元962年)又将幼帝母子流放房州,不久母亲去世。开宝6年(公元973年)春,宗训病故,终年25 岁。
(十四)、赵廷美
赵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原名赵光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周建宋,当了皇帝,封赵廷美为元尹。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病殁,晋王赵光义即位,称宋太宗,封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尹,其子女封为皇子皇女。公元979年2月,太宗伐汉,由赵廷美掌管军务。冬十月,论平汉功劳,进封赵廷美为秦王。公元981年,紫禹锡、赵容、杨守一等臣,密告秦王有篡权谋反之心,太宗问计于开国元老赵普,赵普说:“愿备枢轴,以察奸变”。经过周密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赵廷美的确有谋反之心。
太宗遂罢免赵廷美开封尹职,降为西京留守,赐裘衣、犀带、绢万匹、银万两,以安其心。开封府李符说:“廷美既有篡位之心,是用钱买不回来的,久留京师必留后患,应远涉他乡,以防其变”。太宗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其妻楚国夫人张氏削去国封,随君入房州。983年10月,秦王赵廷美和夫人张氏赴房州,次年10月卒死,年38岁。太宗念兄弟之情,追封赵廷美为涪王,厚葬房州,其子德恭、德隆封为房州刺史,998年真宗继位后追封廷美为秦王,其妻张氏为楚国夫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对海南来说,这一切都是上天赏赐的福气。
多少文人豪杰被流放到海南这个自古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孤悬海外边陲蛮荒的偏安之地,为海南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
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到三亚谪居,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谪臣胡诠被贬崖州后,寄居在水南村裴闻义家中,他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经训传经书为事”,为当地黎、汉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
据水南村民介绍,当地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读书人,目前也是三亚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一个村庄,这与历代的名臣学士谪居于此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两千年的流陡不断。古代名臣被贬谪的悲歌与血泪,化成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章,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是三亚流放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追寻历代名臣学士贬谪的足迹,细细地梳理他们寓居在三亚的生活故事,人们仿佛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迷离的历史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悠远和三亚旅游文化的深刻厚重,这也许是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到三亚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一)苏东坡在海南
苏东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流放文化代表,一生都被流放他地,最后贬至天涯。苏轼是在绍圣四年(1097)贬谪到儋州(海南岛)的,关于他在流放海南岛的记忆一直流传至今。
⒈春梦婆答苏东坡。
苏公有诗云“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被酒独行》之三)春梦婆,宋代中和城东人,年70余,因她曾对苏轼说“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而被苏轼称为“春梦婆”。
传说,有一天苏公访友回来,路遇给丈夫送饭的春梦婆,便跟她开个玩笑:“云(pin)蓬松两腕粗,手携饭去寻夫”。春梦婆便不加思索地答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乎?”
她一语击中苏公之内疚,苏公大吃一惊,连忙赔礼道歉,并夸赞此村妇才高口快。
⒉苏轼与黎舞
《东坡居儋歌》颂曰:“弦歌海滨垂无疆,儋之人士每叨光。儋人得师喜洋洋,先生当日奔忙忙。饥寒常在身前当,功名常在身后扬。”
苏轼在在由琼川前往昌化军途中,苏轼为宋时黎族山区急雨阵阵,风吹树动,山谷鸣响的壮丽景象所吸引,牵动了他丰富而敏感的乐舞“神经”,索性“戏作”道:“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苏轼曾对黎族的俏丽轻巧的舞蹈和数几十种曲调的黎歌给过极高的评价,我们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醉槟榔》;“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⒊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中和镇北门外。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南宁军判彭云雷寻拓旧基,将“东坡祠”从桄榔庵迁移到载酒堂原址(即黎子云旧居处)重建,增扩大殿,更名“东坡书院”。经历代不断修缮,已具规模。先后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州城大难及“文 革”浩劫中毁坏。直至1984年政府拨专款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书院平面图予以修缮恢复。
⒋载酒亭
载酒亭为苏东坡讲学的场所之一,位于堂前。双重飞檐,十二红柱撑绿瓦;上檐四角,五脊四坡歇山顶;下檐八角,角角相错翘尖飞。两侧莲池相依,倒映成趣。载酒亭门楣上有“先生悦之”匾额一块,堂中两侧有13块历代名人学者的诗文碑刻,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还有300余幅古今书画文献以及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彩图。后墙上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浦江宋濂题字的著名壁刻《坡仙笠屐图》和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东坡在儋耳》的木版画,活脱脱再现苏公潇洒出尘的精神气质,博得中外游客的垂青。元代仁宗年间范椁所立的《东坡先生祠记》碑刻最为珍贵,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东坡祠的经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块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所立的七言诗碑,至今也有470多年的历史。
⒌桄榔庵
苏轼在琼期间,遭党羽湖南提举董必驱逐之苦,无室可居,处境十分凄凉。暂时借宿在学子黎子云的旧居(载酒堂前身)期间,众学子“躬泥水之役”,众乡亲“运甓畚土助之”,最后在镇南郊“竹身青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桄榔林中盖茅屋三间安居下来,东坡先生在宽慰之余将茅庵名之为“桄榔庵”,并书题《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桄榔庵旁(中间那棵椰树的左前方)有一清水塘,面积约十余亩,苏轼当年曾在此种植莲花和观赏莲花,并有诗篇留传后世:“城南有荒池,琐细谁复采。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
⒍东坡井
当年,苏东坡居住在桄榔庵,见当地民众常年饮不洁之水而患疾,为了帮助乡亲解脱病痛缠身之苦,亲自带领乡民在桄榔庵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由于泉旺水甜,疾病便减少许多,乡亲们感激地称为“东坡井”。数百年来,石井沿壁磨出的数道深深痕迹,记忆着悠远的岁月,实为鱼水深情的写照,显现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谊,至今乡民仍在饮用。
⒎浮粟泉
在苏东坡“指凿”井泉的地方,有陆郡守带领百姓建亭纪念。东坡先生遇赦北归时应邀命名:泉为“浮粟泉”。在浮粟泉石碑前纯净清澈的泉水注满了上下相连的三口方井,上为泉眼,中为滤池,下为饮水处。泉台有篆刻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衿。”为叶汝兰借泉颂扬宋公谪居三载,淡泊名利静观自得的乐观态度。此泉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2001年,已被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宝”。
⒏洗心轩
洗心轩,分别是由被贬海南的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1916年朱为潮来海南任观察使时,在苏公祠东侧依高低起伏的地势兴建了占地10亩的琼园,“鸡蛋花”荫翳,花香四溢,“游仙洞”怪异,石径寻觅。茂林修竹错落交融,红墙绿瓦别致玲珑,为“浮粟泉”的环境增添了幽雅宁静的氛围。
烟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得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韩愈是正统儒学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对盛极一时的佛门道院之玄学。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胞弟弟,在唐明宗帐下任军校。唐晋之间,历任磁、单、濮、棣四州刺史。彦超性情傲慢与人不和,在濮州任刺史时,贪赃枉法,大量受贿,按律当斩。其兄刘知远时任后晋将领,河东节度使,从太原上章求救,才免其死罪,革除官职,流放房州。公元947年,刘知远乘契丹消灭后晋,人民反抗契丹军队暴行之际,起兵太原,攻入开封,自称皇帝建立后汉。刘知远当皇帝后,从房州召回彦超,封为镇宁军节度使。
(十三)、郭宗训
郭宗训是后周世宗的四子,天顺元年(公元947年)9月4 日,出生于澶州之府弟,六岁封为梁王,显德6年(公元959年)6 月世宗病殁,郭宗训即任,称周恭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时年12 岁。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当北周君臣大摆宴席欢度新春之际,镇、定二州慌报辽国和北汉大军南下,边境告急。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伪,速派殿前都总检赵匡胤率兵征战。
初三夜,行至陈桥驿宿营时,发动陈桥兵变,众推赵匡胤做皇帝。初四佛晓,赵匡胤回师京城,废除恭帝,自已当上皇帝,称宋太祖。封幼帝赵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建隆3 年(公元962年)又将幼帝母子流放房州,不久母亲去世。开宝6年(公元973年)春,宗训病故,终年25 岁。
(十四)、赵廷美
赵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原名赵光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周建宋,当了皇帝,封赵廷美为元尹。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病殁,晋王赵光义即位,称宋太宗,封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尹,其子女封为皇子皇女。公元979年2月,太宗伐汉,由赵廷美掌管军务。冬十月,论平汉功劳,进封赵廷美为秦王。公元981年,紫禹锡、赵容、杨守一等臣,密告秦王有篡权谋反之心,太宗问计于开国元老赵普,赵普说:“愿备枢轴,以察奸变”。经过周密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赵廷美的确有谋反之心。
太宗遂罢免赵廷美开封尹职,降为西京留守,赐裘衣、犀带、绢万匹、银万两,以安其心。开封府李符说:“廷美既有篡位之心,是用钱买不回来的,久留京师必留后患,应远涉他乡,以防其变”。太宗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其妻楚国夫人张氏削去国封,随君入房州。983年10月,秦王赵廷美和夫人张氏赴房州,次年10月卒死,年38岁。太宗念兄弟之情,追封赵廷美为涪王,厚葬房州,其子德恭、德隆封为房州刺史,998年真宗继位后追封廷美为秦王,其妻张氏为楚国夫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对海南来说,这一切都是上天赏赐的福气。
多少文人豪杰被流放到海南这个自古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孤悬海外边陲蛮荒的偏安之地,为海南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
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到三亚谪居,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谪臣胡诠被贬崖州后,寄居在水南村裴闻义家中,他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经训传经书为事”,为当地黎、汉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
据水南村民介绍,当地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读书人,目前也是三亚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一个村庄,这与历代的名臣学士谪居于此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两千年的流陡不断。古代名臣被贬谪的悲歌与血泪,化成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章,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是三亚流放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追寻历代名臣学士贬谪的足迹,细细地梳理他们寓居在三亚的生活故事,人们仿佛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迷离的历史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悠远和三亚旅游文化的深刻厚重,这也许是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到三亚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一)苏东坡在海南
苏东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流放文化代表,一生都被流放他地,最后贬至天涯。苏轼是在绍圣四年(1097)贬谪到儋州(海南岛)的,关于他在流放海南岛的记忆一直流传至今。
⒈春梦婆答苏东坡。
苏公有诗云“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被酒独行》之三)春梦婆,宋代中和城东人,年70余,因她曾对苏轼说“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而被苏轼称为“春梦婆”。
传说,有一天苏公访友回来,路遇给丈夫送饭的春梦婆,便跟她开个玩笑:“云(pin)蓬松两腕粗,手携饭去寻夫”。春梦婆便不加思索地答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乎?”
她一语击中苏公之内疚,苏公大吃一惊,连忙赔礼道歉,并夸赞此村妇才高口快。
⒉苏轼与黎舞
《东坡居儋歌》颂曰:“弦歌海滨垂无疆,儋之人士每叨光。儋人得师喜洋洋,先生当日奔忙忙。饥寒常在身前当,功名常在身后扬。”
苏轼在在由琼川前往昌化军途中,苏轼为宋时黎族山区急雨阵阵,风吹树动,山谷鸣响的壮丽景象所吸引,牵动了他丰富而敏感的乐舞“神经”,索性“戏作”道:“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苏轼曾对黎族的俏丽轻巧的舞蹈和数几十种曲调的黎歌给过极高的评价,我们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醉槟榔》;“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⒊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中和镇北门外。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南宁军判彭云雷寻拓旧基,将“东坡祠”从桄榔庵迁移到载酒堂原址(即黎子云旧居处)重建,增扩大殿,更名“东坡书院”。经历代不断修缮,已具规模。先后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州城大难及“文 革”浩劫中毁坏。直至1984年政府拨专款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书院平面图予以修缮恢复。
⒋载酒亭
载酒亭为苏东坡讲学的场所之一,位于堂前。双重飞檐,十二红柱撑绿瓦;上檐四角,五脊四坡歇山顶;下檐八角,角角相错翘尖飞。两侧莲池相依,倒映成趣。载酒亭门楣上有“先生悦之”匾额一块,堂中两侧有13块历代名人学者的诗文碑刻,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还有300余幅古今书画文献以及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彩图。后墙上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浦江宋濂题字的著名壁刻《坡仙笠屐图》和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东坡在儋耳》的木版画,活脱脱再现苏公潇洒出尘的精神气质,博得中外游客的垂青。元代仁宗年间范椁所立的《东坡先生祠记》碑刻最为珍贵,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东坡祠的经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块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所立的七言诗碑,至今也有470多年的历史。
⒌桄榔庵
苏轼在琼期间,遭党羽湖南提举董必驱逐之苦,无室可居,处境十分凄凉。暂时借宿在学子黎子云的旧居(载酒堂前身)期间,众学子“躬泥水之役”,众乡亲“运甓畚土助之”,最后在镇南郊“竹身青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桄榔林中盖茅屋三间安居下来,东坡先生在宽慰之余将茅庵名之为“桄榔庵”,并书题《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桄榔庵旁(中间那棵椰树的左前方)有一清水塘,面积约十余亩,苏轼当年曾在此种植莲花和观赏莲花,并有诗篇留传后世:“城南有荒池,琐细谁复采。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
⒍东坡井
当年,苏东坡居住在桄榔庵,见当地民众常年饮不洁之水而患疾,为了帮助乡亲解脱病痛缠身之苦,亲自带领乡民在桄榔庵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由于泉旺水甜,疾病便减少许多,乡亲们感激地称为“东坡井”。数百年来,石井沿壁磨出的数道深深痕迹,记忆着悠远的岁月,实为鱼水深情的写照,显现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谊,至今乡民仍在饮用。
⒎浮粟泉
在苏东坡“指凿”井泉的地方,有陆郡守带领百姓建亭纪念。东坡先生遇赦北归时应邀命名:泉为“浮粟泉”。在浮粟泉石碑前纯净清澈的泉水注满了上下相连的三口方井,上为泉眼,中为滤池,下为饮水处。泉台有篆刻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衿。”为叶汝兰借泉颂扬宋公谪居三载,淡泊名利静观自得的乐观态度。此泉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2001年,已被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宝”。
⒏洗心轩
洗心轩,分别是由被贬海南的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1916年朱为潮来海南任观察使时,在苏公祠东侧依高低起伏的地势兴建了占地10亩的琼园,“鸡蛋花”荫翳,花香四溢,“游仙洞”怪异,石径寻觅。茂林修竹错落交融,红墙绿瓦别致玲珑,为“浮粟泉”的环境增添了幽雅宁静的氛围。
烟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得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韩愈是正统儒学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对盛极一时的佛门道院之玄学。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