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九王夺位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因皇十八子的病危而引发了废太子事件。
直到此时康熙帝才明确解释了对索额图严惩的原因:“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到第二次废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康熙帝认为索额图之罪在于结皇太子党,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所以严惩了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以给皇太子敲响警钟。
太子被废之后康熙便开始后悔,寻遍各种借口复立胤礽,但他与胤礽之间的猜疑却因此日益加剧,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下决心废掉皇太子,自此胤礽便彻底的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三爷
三皇子胤祉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些文人。他们受康熙之命,负责编书,还负责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等。他们的最大成就是编辑了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明显的朋党之势。
四爷党
四阿哥胤禛对储位的渴望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胤礽首次被废黜前。这段时间他还是太子党的人,而且对储位一点也不热衷。他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
第二阶段是在胤礽被复立前后到二次被废黜之间。在这期间,诸阿哥之间掀起了一个扳倒太子,争夺储位的小高潮。像八爷党就是在这个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这时的胤禛地位很不稳固,也无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换人,也轮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长,后有胤禩比他势强,而且胤礽能一次被复立,就有可能两次、三次……被复立。他觉得太子宝座离他太过遥远,倘若刻意谋取,成功则罢;失败了的话,那就连亲王也做不成了,还会像胤礽一样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时的胤禛仍旧处处维护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只有他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与此同时,他还和胤禩等人和平共处。
第三阶段是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这回众阿哥深刻认识到胤礽此次被废,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储位之争呈白热化,胤禛也蠢蠢欲动。随着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废,胤祉因势力太小,羽翼未丰,主动退出;而胤祯空有兵权,一无门人,二无威望,在这次的争储中没有多少优势,九子夺嫡逐渐演变为胤禛与胤禩的四爷党和八爷党之间的较量。
胤禛为了扩大势力,四处安插家奴,补外省官缺。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职。如:军事上有年羹尧,他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抚;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任四川总督;1721年(康熙六十年)任川陕总督,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集四川、陕西等地重权于一身,西可扼制胤祯大军,东可携重兵进京逼宫;又如:地方上有戴铎,历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与年羹尧一文一武,不愧为胤禛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个胤禛夺储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时任九门提督,只要他下令关京师九门,京城内包括康熙谁也甭想出去。
另一方面,胤禩在早期的储位之争中,锋芒毕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韬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间,几件大案办得不错,深得康熙赏识。因此在取悦圣心这点上,胤禩自然又处在下风。
胤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处处掩饰自己对储位的希冀,外弛内张。这一点可以从他龙潜时在雍邸所作《悦心集》一书中看出弊端。该书收录了胤禛早期的绝大多数诗词,诗词中流露出一种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面上借此告诉世人,自己只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皇子,不愿过问政事,其实不过以此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
随着日期的推移,康熙对胤禛的好感与日俱增。在日常政务活动中,常委派他调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驾崩的前四天,皇上还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坛行冬至祭天大礼。大概康熙情知自己时日无多,已决定传位给胤禛,所以派他祭天,好让上苍看看这位未来之君罢。
八爷党
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与四皇子同母。在皇位斗争中偏向八皇子,为四皇子所恨)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
胤禩,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1681年3月29日(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末时,卒于1726年10月5日(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岁。
胤禩因生母良妃卫氏原系辛者库罪籍,因此并非子凭母贵,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纳兰氏处抚养。低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资聪颖,德才兼备,17岁便被封为贝勒,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的声望。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因皇十八子的病危而引发了废太子事件。
直到此时康熙帝才明确解释了对索额图严惩的原因:“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到第二次废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康熙帝认为索额图之罪在于结皇太子党,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所以严惩了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以给皇太子敲响警钟。
太子被废之后康熙便开始后悔,寻遍各种借口复立胤礽,但他与胤礽之间的猜疑却因此日益加剧,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下决心废掉皇太子,自此胤礽便彻底的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三爷
三皇子胤祉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些文人。他们受康熙之命,负责编书,还负责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等。他们的最大成就是编辑了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明显的朋党之势。
四爷党
四阿哥胤禛对储位的渴望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胤礽首次被废黜前。这段时间他还是太子党的人,而且对储位一点也不热衷。他只是想辅佐好太子,尽为臣之道。
第二阶段是在胤礽被复立前后到二次被废黜之间。在这期间,诸阿哥之间掀起了一个扳倒太子,争夺储位的小高潮。像八爷党就是在这个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这时的胤禛地位很不稳固,也无甚威信。他自知就算太子换人,也轮不到自己。前有胤祉比他年长,后有胤禩比他势强,而且胤礽能一次被复立,就有可能两次、三次……被复立。他觉得太子宝座离他太过遥远,倘若刻意谋取,成功则罢;失败了的话,那就连亲王也做不成了,还会像胤礽一样被永行圈禁。所以此时的胤禛仍旧处处维护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只有他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与此同时,他还和胤禩等人和平共处。
第三阶段是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这回众阿哥深刻认识到胤礽此次被废,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储位之争呈白热化,胤禛也蠢蠢欲动。随着胤禔早被圈禁,胤礽的二度被废,胤祉因势力太小,羽翼未丰,主动退出;而胤祯空有兵权,一无门人,二无威望,在这次的争储中没有多少优势,九子夺嫡逐渐演变为胤禛与胤禩的四爷党和八爷党之间的较量。
胤禛为了扩大势力,四处安插家奴,补外省官缺。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职。如:军事上有年羹尧,他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抚;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任四川总督;1721年(康熙六十年)任川陕总督,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集四川、陕西等地重权于一身,西可扼制胤祯大军,东可携重兵进京逼宫;又如:地方上有戴铎,历任福建知府、道员、四川布政使,与年羹尧一文一武,不愧为胤禛的左膀右臂;再如另一个胤禛夺储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康熙末年时任九门提督,只要他下令关京师九门,京城内包括康熙谁也甭想出去。
另一方面,胤禩在早期的储位之争中,锋芒毕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而胤禛深得韬晦之邃,加上在康熙年间,几件大案办得不错,深得康熙赏识。因此在取悦圣心这点上,胤禩自然又处在下风。
胤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处处掩饰自己对储位的希冀,外弛内张。这一点可以从他龙潜时在雍邸所作《悦心集》一书中看出弊端。该书收录了胤禛早期的绝大多数诗词,诗词中流露出一种恬淡出世的思想。表面上借此告诉世人,自己只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皇子,不愿过问政事,其实不过以此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
随着日期的推移,康熙对胤禛的好感与日俱增。在日常政务活动中,常委派他调查皇族案件;或代天子行祭祀大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九,康熙驾崩的前四天,皇上还委派胤禛代自己到天坛行冬至祭天大礼。大概康熙情知自己时日无多,已决定传位给胤禛,所以派他祭天,好让上苍看看这位未来之君罢。
八爷党
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与四皇子同母。在皇位斗争中偏向八皇子,为四皇子所恨)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
胤禩,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1681年3月29日(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末时,卒于1726年10月5日(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岁。
胤禩因生母良妃卫氏原系辛者库罪籍,因此并非子凭母贵,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纳兰氏处抚养。低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资聪颖,德才兼备,17岁便被封为贝勒,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的声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