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平壤大捷背后的辛酸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汉城以北十五公里,葱茏的小山丘,今天驻韩美军重点防御的三七线“警备区”,大韩民国首都的门户,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很久的被淡忘的名字——碧蹄馆。

今天很重要,四百年前一样很重要,四百多年前,那个今天被日本游戏吹捧成神的丰臣秀吉的侵朝大军,正是兵不血刃占领首尔后,翻越这条山丘,继续兵不血刃的席卷北朝鲜,然后遇到了一个更狠的对手——大明,被兵不血刃的打惨,撒丫子顺着原路往南逃,直逃到朝鲜半岛南部海边,关门打狗般硬挺到最后,终挺成露梁海域日本鬼子浮尸万里。这是1592-1597年的抗倭援朝战争,万历皇帝诏书中“犯强汉者,虽强必戮”的豪言,中国军人扬威异域的杰作。

说杰作,自然少不了一连串的胜仗:平壤大捷,龙山大捷,王京(首尔)收复战,露梁海大捷……串联着炮火连天的岁月。李如松,李舜臣,吴惟忠,陈寅,骆尚志,祖承训,陈麟,邓子龙……刀光血影中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姓名。金戈铁马的战争大片里,却独独遗忘了一个沉默的角落——碧蹄馆,一场被遗忘的战斗。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碧蹄馆会战。

说遗忘貌似不切实际,但前代后世,指手画脚的不少,明朝言官指着鼻子骂,说这一仗损兵折将丧师辱国,日本的历史学家扯着嗓子嚷,“战国英雄”围歼了大明“十万铁骑”,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历史书里,说到此战不约而同的用一个词:碧蹄馆之败。

既然是“败”,那在杀得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的朝鲜战场上,当然就扎眼,扎眼了自然就不好意思提,不要意思提也就越提越少,波澜壮阔的战斗,流光溢彩的英雄,偏掺进这么个“败”,寒碜。

寒碜吗?不妨揭开尘封四百年的幕角,瞅一眼那场被遗忘的血肉相搏,沙场上铁板钉钉的事实面前,谁寒碜?我们?还是日本人?

战斗的前奏只有一个字——爽。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人爽,日本人仓皇,漫山遍野间,中国军人提刀杀得爽,日本人脚底抹油撒丫子逃得仓皇。

能不仓皇么,本来“倭酋”丰臣秀吉牛气哄哄,一年灭亡朝鲜,三年灭亡中国,五年征服世界的牛皮扯得响。“倭酋”扯牛皮,下面人当然自我感觉良好,朝鲜人又不争气,几个月来日本“战国英雄”们砍瓜切菜般的正杀得欢,谁知道平壤会战一声炮响,大明虎师从天而降,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日本人:吹牛,是要上税的。

这“上税”,不是收钱,而是收命。于是,无数日本鬼子没了命。

咋保命?跑呗!于是东亚战争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现了,大明军队打到哪里,日本鬼子就立刻撒丫子逃,甚至大明军队还没追到,当地的日本鬼子已经没了影,漫山遍野的北朝鲜战场,一个或者几个中国兵,斩俘几十甚至几百日本鬼子(主要是俘虏的多),这是每天都会出现的场景,很平常。

追击的大明军队,总数不到五万,逃命的日本鬼子,总数不下二十万。

彼时大明军队的统领,就是辽东提督李如松,这是东北的游牧部落听到就打哆嗦的名字,手握着大明最精锐的军队——-辽东铁骑。数日前,成功导演了16世纪最精彩的城池攻防战——平壤大捷,歼灭日军数万。这是彼时朝鲜战场上最狠的人。

最狠的人当然干最狠的事,节节胜利的形势面前,得意洋洋的李如松下令:全军火速开进,高速追击。

于是从1592年12月25日跨过鸭绿江,几十天来,中国军队追得爽,杀得爽,日本鬼子逃的仓皇,直到1593年1月24日这一天。

这一天起初的一切都很平常,明军的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度过临津江,分路追击斩杀逃命的日军,并且向着一个大目标——-收复王京(首尔)挺进。那里有日军残存的五万部队,拿下他,歼灭他,把日本鬼子赶尽杀绝,是所向披靡的李如松,还有所向披靡的数万大明军人,心中共同的梦想。

可满怀梦想的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危机正如阴云一般笼罩下来。

跑的太快会摔跟斗,打仗也是这样,明军突进过快,粮食弹药供应不上不说,朝鲜地区穷得掉渣,连战马的草料都无法保证,长久下去,弹尽粮绝的明军很可能不战自溃。对此,李如松应对很明确:速战速决,尽快解决战斗。

但满怀梦想的他们也忘记了另一件事:眼前有陷阱。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况且日军不是兔子,是狼。兔子急了会咬人,狼急了会耍诈。

于是,就在首尔城下,败退下来的日军们,狼一般瞪起血红的眼睛,回望明军高歌猛进的滚滚征尘,默默的刨陷阱,等着追击上来的明军摔一个惨,再扑上来反咬一口。

所以明军很快就接到了观察哨报告,临津江南发现数千日军散兵,正愁捞不到仗打的将士们兴奋了,先锋查大受火速出击,3000辽东铁骑杀1000鬼子,也就历史的一瞬间,灰飞烟灭。

可查大受不满足,还有逃跑的?追!越追越远,远的都看不见了……

第二天,苦苦等待前锋战报的李如松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歼敌六百,敌大溃。先锋正火速向首尔开进,收复首尔指日可待。

春风得意的李如松做出了判断,日军彻底崩溃了,正在全线溃逃,收复首尔,将兵不血刃……

那就快行动,两千骑兵跟着李如松,沿临津江向首尔进发了,一路上到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