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收缩防线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道:
“敢问校尉,北地百姓为何会随赵王嘉一同迁往代国?”
王贲答:
“他们原本便是赵国子民,赵王嘉一声令下且又有兵士胁迫,他们岂敢不从?”
沈兵赞道:
“校尉此言甚是。”
“但还有另一原因,赵王嘉弃守北地,北地便势必为匈奴所破。”
“若不跟随赵王嘉一同迁移,便要留下被匈奴所俘。”
王贲再次“哦”了一声,赞同道:
“将军所言甚是。”
“因此北地百姓才背井离乡随赵王嘉而去。”
“但可想而知,此行并非他们所愿,迁移代国只是无奈之举。”
沈兵点头道:
“此言甚是。”
“若有朝一日代国告破,而我军又在云中郡守住北地且大有西进收复河套之势,校尉以为……”
王贲连连点头道:
“将军英明!”
“我等今日善待北地老弱。”
“它日北地百姓便会纷至沓来争相来助,到时收复河套便不在话下。”
沈兵说道:
“正是如此。”
“此意便是公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校尉以为然否?”
王贲对沈兵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惭愧的拱手道:
“王贲受教了!”
同样扶苏也是一脸惊异的望向沈兵。
他有些不明白沈兵是怎么做到的?
沈兵刚才那番道理似乎是把法家和儒家合而为捻到一条道上去了。
这在这时代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法家与儒家势同水火互不相容……
但其实这没什么奇怪。
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
全用法家的观点是一个极端。
全用儒家的方法又是另一个极端。
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也就是两者都用,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就刚刚好。
所以两者当然是相通许多道理是能讲到一块去的。
愣了好半晌,扶苏才问了声:
“将军,接着我等该做何准备?”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采涅石冶铁!”
第(3/3)页
,道:
“敢问校尉,北地百姓为何会随赵王嘉一同迁往代国?”
王贲答:
“他们原本便是赵国子民,赵王嘉一声令下且又有兵士胁迫,他们岂敢不从?”
沈兵赞道:
“校尉此言甚是。”
“但还有另一原因,赵王嘉弃守北地,北地便势必为匈奴所破。”
“若不跟随赵王嘉一同迁移,便要留下被匈奴所俘。”
王贲再次“哦”了一声,赞同道:
“将军所言甚是。”
“因此北地百姓才背井离乡随赵王嘉而去。”
“但可想而知,此行并非他们所愿,迁移代国只是无奈之举。”
沈兵点头道:
“此言甚是。”
“若有朝一日代国告破,而我军又在云中郡守住北地且大有西进收复河套之势,校尉以为……”
王贲连连点头道:
“将军英明!”
“我等今日善待北地老弱。”
“它日北地百姓便会纷至沓来争相来助,到时收复河套便不在话下。”
沈兵说道:
“正是如此。”
“此意便是公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校尉以为然否?”
王贲对沈兵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惭愧的拱手道:
“王贲受教了!”
同样扶苏也是一脸惊异的望向沈兵。
他有些不明白沈兵是怎么做到的?
沈兵刚才那番道理似乎是把法家和儒家合而为捻到一条道上去了。
这在这时代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法家与儒家势同水火互不相容……
但其实这没什么奇怪。
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
全用法家的观点是一个极端。
全用儒家的方法又是另一个极端。
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也就是两者都用,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就刚刚好。
所以两者当然是相通许多道理是能讲到一块去的。
愣了好半晌,扶苏才问了声:
“将军,接着我等该做何准备?”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采涅石冶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