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李云天陈凝凝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8章 放宽海禁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落,东暖阁的众臣们就一阵骚动,相互间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起来,纷纷觉得李云天所言甚是。

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大明物资富饶,立国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能满足大明自身的需求,故而没有对外贸易的必要,因为明太祖不仅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超低商税,而且对海外贸易通常不征关税或者征收具有象征意义的微薄关税。

据史料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徵其税。帝曰:“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因此,大明与海外诸国互市的时候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税收利益,自然朝廷也就对与海外诸国了无兴趣。

另外,由于海外诸国缺少硝黄、铜和铁等重要的军事物资,因此明间的海商们通常走私这些被大明严令流出的物资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大明禁止不绝,甚至官商勾结,使得朝廷大伤脑筋。

二,明初,被明太祖击败的张立诚和方国珍等元末起义军的残部被迫逃亡海上,在南洋一带建立了众多据点,与大明内部的反明势力遥相呼应,使得明太祖十分警惕,再加上倭寇自从元朝就不断到沿海侵扰,大明后为祸更重,这可谓是明太祖海禁令的最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永乐年间朝廷仍数次“严私通番国之禁”,但其声势已经不如洪武年间严厉,而且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对朝贡贸易中的违禁事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明初洪武帝实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决了违禁物资外流的顽疾,并且切断了张立诚和方国珍等残部与大明内陆的联系,但却使得倭寇激增,逐渐成为了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与出海有关的产业悉数断绝,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酷,这使得饥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盗的行列。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长却有限,一旦无法出海谋生其生活必将陷入困顿。

而自宋朝以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等等,养活了可谓百万计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疑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故而,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甘受饥寒交迫的困顿生活,一是铤而走险当倭寇,从事海上走私或者对大明沿海进行劫掠。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沿海的地方官府从未有过辖地内的百姓因为生活贫困而沦为倭寇的奏报,但是他很清楚李云天并非危言耸听。

很显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为了政绩同时也是害怕担责,自然不可能把百姓们因生活贫困而成为倭寇的事情上报,那样的话他们难辞其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