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先渡己,育儿先育己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绝望,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其实细看,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神经症”吧。我有着被领养的经历,所以内心是非常渴望被别人认同的。如果套用《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的一种,叫做亲近他人的类型。就是不管我出现在哪里,我都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我都想对别人好,也不管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一旦受到伤害后,就直接变成了疏离型。
从小到大学,周围的朋友对我都很好,或者说,我自认为别人都对我好。或许我的潜意识会觉得,我父母只所以把我过继给别人,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会尽力让别人喜欢我,尽量让自己变得很讨人喜欢。
大学时,英诬陷我肝炎,让同学不要理我。当时我是后知后觉,越越告诉我的。这事情过去多年,现在细想,其实我那个时候是非常愤怒的,这是我第一次遭遇到人际关系的不爽和背叛,因为她家庭条件不好,我经常帮衬她,但她反过来造我的谣。但这次伤害不够深,打击不够大,我仍是保持着亲近他人的类型。
而牧父母对我态度,小尘牧的离开,是直接让我走向另一个极端类型:疏离型。在法的那些日子,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内心屏障。反感不熟悉的人靠近我,限制熟悉的人靠近我,甚至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被我隔上一道墙。与他人在心里保持千里之距,即便亲人也保持着一臂之距,压抑所有的情感,不想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也不愿意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自己的答案,牧也是。
而丹和牧父母是属于抗拒他人型。
第52页书中说:人都是“友善”的,这是顺从型深信不疑的想法,但是事实却一次次出现相反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这真是一种打击。至于对抗型的人,很自然的觉得所有人都是敌视他,就算他发现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也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表面看起来,也会很有礼貌,刚正不阿,这种外表是假象,相当于阴谋家的权宜之计。偶尔会明确的表达出来。
在抗拒型人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一个角斗场,想要生活其中,就要明白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因此他才产生了自己的需求。控制别人成了他的基本需求,至于手段,要么是直接动用手里的权利,还可以使用间接的做法,比如体贴的关心别人,或是想办法让对方觉得有被自己控制的义务,总之,手段非常多。当然他更愿意隐藏在背后,去操纵所有的事情。
与此同时,他很想得到比别人高的地位,也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至于是通过成功,还是通过名声,或者通过其他的什么形式,都无所谓。
书中第55页说到:对抗型的需求通常包括很想利用别人和算计别人,以及把别人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人。不管是什么关系,他的想法都是“这能给我带来什么?”
读完后,是不是有种背脊发凉的感觉?反正我联系这些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是被震惊到了。
作者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他们。书中还指出了我们在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的活下去。
所以我也是相信牧父母是有成长愿望的,想成为更好的人,所以我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还是有好媳妇的,哈哈。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当然我也要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刻意讨好别人,我也不是人民币,不需要人人都喜欢我。只要我认真过好自己的日子,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做点贡献就可以了。
其实深圳妈妈和韶关妈妈的病,都是长期思虑过重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作为女人一定要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你想爱和关心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清晰的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这已经是一种疗愈;心理学家证实,即使我们有一些心理问题,依然可以正常生活。
这本书对现代人格心理学发展史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不容易懂。我还可以推荐一些心灵成长的书给到大家。
如《宽恕》、《放弃的艺术》、《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少有人走过的路》、《心的重建》、《这不是你的错》、《身体从未忘记》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系列书籍。
如有时间,后续再给大家分享。
“人生最好的词,有三个: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所有的离别,所有的失去,都可以是虚惊一场后的小确幸。在无法预知的生活里,在八九不如意的时候,还好,我们拥有自己的小确幸。”
懂得感恩,用幸福的眼睛看到自己拥有的小确幸,幸福会慢慢靠近你的。
引用书中序言一段文字,送给亲爱的迷们:
为什么不带着好奇的心探索自己呢?
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么希望在路的尽头,
能轻轻的对自己唱一句:
那些伤我终于为你都一一抚平。
献给对未来怀有期待的你们。
愿迷们悦读此书
不虚此行。
第(3/3)页
绝望,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其实细看,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神经症”吧。我有着被领养的经历,所以内心是非常渴望被别人认同的。如果套用《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的一种,叫做亲近他人的类型。就是不管我出现在哪里,我都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我都想对别人好,也不管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一旦受到伤害后,就直接变成了疏离型。
从小到大学,周围的朋友对我都很好,或者说,我自认为别人都对我好。或许我的潜意识会觉得,我父母只所以把我过继给别人,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会尽力让别人喜欢我,尽量让自己变得很讨人喜欢。
大学时,英诬陷我肝炎,让同学不要理我。当时我是后知后觉,越越告诉我的。这事情过去多年,现在细想,其实我那个时候是非常愤怒的,这是我第一次遭遇到人际关系的不爽和背叛,因为她家庭条件不好,我经常帮衬她,但她反过来造我的谣。但这次伤害不够深,打击不够大,我仍是保持着亲近他人的类型。
而牧父母对我态度,小尘牧的离开,是直接让我走向另一个极端类型:疏离型。在法的那些日子,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内心屏障。反感不熟悉的人靠近我,限制熟悉的人靠近我,甚至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被我隔上一道墙。与他人在心里保持千里之距,即便亲人也保持着一臂之距,压抑所有的情感,不想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也不愿意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自己的答案,牧也是。
而丹和牧父母是属于抗拒他人型。
第52页书中说:人都是“友善”的,这是顺从型深信不疑的想法,但是事实却一次次出现相反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这真是一种打击。至于对抗型的人,很自然的觉得所有人都是敌视他,就算他发现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也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表面看起来,也会很有礼貌,刚正不阿,这种外表是假象,相当于阴谋家的权宜之计。偶尔会明确的表达出来。
在抗拒型人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一个角斗场,想要生活其中,就要明白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因此他才产生了自己的需求。控制别人成了他的基本需求,至于手段,要么是直接动用手里的权利,还可以使用间接的做法,比如体贴的关心别人,或是想办法让对方觉得有被自己控制的义务,总之,手段非常多。当然他更愿意隐藏在背后,去操纵所有的事情。
与此同时,他很想得到比别人高的地位,也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至于是通过成功,还是通过名声,或者通过其他的什么形式,都无所谓。
书中第55页说到:对抗型的需求通常包括很想利用别人和算计别人,以及把别人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人。不管是什么关系,他的想法都是“这能给我带来什么?”
读完后,是不是有种背脊发凉的感觉?反正我联系这些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是被震惊到了。
作者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他们。书中还指出了我们在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的活下去。
所以我也是相信牧父母是有成长愿望的,想成为更好的人,所以我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还是有好媳妇的,哈哈。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当然我也要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刻意讨好别人,我也不是人民币,不需要人人都喜欢我。只要我认真过好自己的日子,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做点贡献就可以了。
其实深圳妈妈和韶关妈妈的病,都是长期思虑过重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作为女人一定要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你想爱和关心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清晰的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这已经是一种疗愈;心理学家证实,即使我们有一些心理问题,依然可以正常生活。
这本书对现代人格心理学发展史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不容易懂。我还可以推荐一些心灵成长的书给到大家。
如《宽恕》、《放弃的艺术》、《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少有人走过的路》、《心的重建》、《这不是你的错》、《身体从未忘记》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系列书籍。
如有时间,后续再给大家分享。
“人生最好的词,有三个: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所有的离别,所有的失去,都可以是虚惊一场后的小确幸。在无法预知的生活里,在八九不如意的时候,还好,我们拥有自己的小确幸。”
懂得感恩,用幸福的眼睛看到自己拥有的小确幸,幸福会慢慢靠近你的。
引用书中序言一段文字,送给亲爱的迷们:
为什么不带着好奇的心探索自己呢?
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么希望在路的尽头,
能轻轻的对自己唱一句:
那些伤我终于为你都一一抚平。
献给对未来怀有期待的你们。
愿迷们悦读此书
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