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五日京兆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没了?”张敞问到。
“没了!”
张敞见只下了一封奏书,又只让他去交印绶,只是来了使者,可派抓人的差役,双眼一眯,这皇上虽然让他在京兆上干了九年没升职,不过关键时候还真够意思。
张敞是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明白了宣帝的意思!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张敞二话不说,马上跑到未央北门将印绶上交了,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回老家了。
至于第二封弹劾张敞滥杀无辜的奏书,人都跑了,下给谁?
追到张敞家里去?
你跟皇上认真,皇上就跟你认真!
张敞就此逃过这一劫!关键时候,还得有实力做后盾啊,不过张敞虽然狠,但是一般情况下也有分寸,品性大方面还过得去,所以逃脱了赵广汉的结局。
当然,张敞在家里也是老老实实的呆着,也绝口不提朝延是非,杨恽因在家照耀被处死的血淋淋的例子摆在那里呢。
没了张敞的长安城,不几个月的治安果然又松懈下一了,盗贼又开始活动了,不仅如此冀州官署中也同时出现了大盗。
宣帝心想,当初还好留了张敞一命,抓强盗,现在没有人比张敞更合适了,于是派使者去张敞家去召他入长安。
张敞身上还有件滥杀无辜的案子在身,使者一来,张敞的妻子等家人都以为这次张敞跑不了了,吓的直哭。
“我已是亡民之中,如果是来拘捕我,来得应是郡中吏卒。现在来得是使者,是皇上想起用我啊。”张敞笑着安慰自己的妻子家人。
家人们将信将疑,果然是皇上来征召的。
张敞打点好行礼随使者来到长安,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申冤。
虽然他明白宣帝没打算处置他,但是自己身上挂着一件案子总让人心里不舒服吧,万一哪天又被谁想起来了呢。
“臣从前有幸位列卿,待罪在京兆,因诛杀絮舜获罪。絮舜本是臣张敞平曰厚待的小吏,多次受恩被宽待,他因臣有奏章弹劾该免官,受文书查办事情,却趁机回家,说臣是‘五日京兆’,背恩忘义,伤风损俗。”
“臣私下因絮舜的罪行不可言状,枉用法律诛杀了他。臣张敞杀害无辜,审讯案件故意不公正,虽然受到了圣明的法律的惩处,仍是死而无怨。”
这才是为自己辩解的正确方式,先说委屈,后认错!绝没有半点抱怨。
宣帝于是召见了张敞,任他为冀州刺史,短短几月,张敞变又从亡命之人到一州管理。
张敞被宣帝派到冀州抓强盗,一去才知道原来大盗就是广川王的亲戚、门客。
广川王,十几年前,那个喜欢盗墓的广川王刘去因残忍杀害老师宫女被贬为庶民,后在被贬的途中自杀而生,国被除。
后来,宣帝又立了刘去的哥哥刘文为广川王,复国,现任的广川王是刘文的儿子刘海阳,只能说广川王家没一个好人基因。
广川王刘海阳家的亲戚不守道义,因此叛乱连连发生,又无人能制。刘海阳的同族宗室刘调常常为那些强盗提供庇护,吏卒只要抓人,都躲入了王宫。
张敞先是派耳目查出盗贼首领的名字和居处,去抓捕时,果然又潜入了王宫中。张敞则是亲自带领郡国的官吏,驾车数百辆,将广川王宫团团围住。
再派人去宫中搜查,果然搜出了他们,张敞亲自监督吏卒捕杀他们,并割下了盗贼的头颅。这还不算,并且还悬挂在王宫门外,上奏弹劾广王刘海阳。
宣帝看在同守的份上,只是削夺了刘海阳的封户,但刘海阳并不悔改,五年后被除国,被流放到房陵县。
张敞到冀州一年,盗贼便禁止。
后又试任太原太守,一年内太原郡也此因安定,后转正。
后宣帝逝世,元帝即位,有人推荐张敞为皇太子太傅,被萧望之拦阻而罢,元帝初元二年,张敞病逝。张敞的故事就此结束,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吏,画眉京兆、走马章台,五日京兆,一个人便为后世留下了三个典故。
第(3/3)页
“没了?”张敞问到。
“没了!”
张敞见只下了一封奏书,又只让他去交印绶,只是来了使者,可派抓人的差役,双眼一眯,这皇上虽然让他在京兆上干了九年没升职,不过关键时候还真够意思。
张敞是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明白了宣帝的意思!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张敞二话不说,马上跑到未央北门将印绶上交了,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回老家了。
至于第二封弹劾张敞滥杀无辜的奏书,人都跑了,下给谁?
追到张敞家里去?
你跟皇上认真,皇上就跟你认真!
张敞就此逃过这一劫!关键时候,还得有实力做后盾啊,不过张敞虽然狠,但是一般情况下也有分寸,品性大方面还过得去,所以逃脱了赵广汉的结局。
当然,张敞在家里也是老老实实的呆着,也绝口不提朝延是非,杨恽因在家照耀被处死的血淋淋的例子摆在那里呢。
没了张敞的长安城,不几个月的治安果然又松懈下一了,盗贼又开始活动了,不仅如此冀州官署中也同时出现了大盗。
宣帝心想,当初还好留了张敞一命,抓强盗,现在没有人比张敞更合适了,于是派使者去张敞家去召他入长安。
张敞身上还有件滥杀无辜的案子在身,使者一来,张敞的妻子等家人都以为这次张敞跑不了了,吓的直哭。
“我已是亡民之中,如果是来拘捕我,来得应是郡中吏卒。现在来得是使者,是皇上想起用我啊。”张敞笑着安慰自己的妻子家人。
家人们将信将疑,果然是皇上来征召的。
张敞打点好行礼随使者来到长安,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申冤。
虽然他明白宣帝没打算处置他,但是自己身上挂着一件案子总让人心里不舒服吧,万一哪天又被谁想起来了呢。
“臣从前有幸位列卿,待罪在京兆,因诛杀絮舜获罪。絮舜本是臣张敞平曰厚待的小吏,多次受恩被宽待,他因臣有奏章弹劾该免官,受文书查办事情,却趁机回家,说臣是‘五日京兆’,背恩忘义,伤风损俗。”
“臣私下因絮舜的罪行不可言状,枉用法律诛杀了他。臣张敞杀害无辜,审讯案件故意不公正,虽然受到了圣明的法律的惩处,仍是死而无怨。”
这才是为自己辩解的正确方式,先说委屈,后认错!绝没有半点抱怨。
宣帝于是召见了张敞,任他为冀州刺史,短短几月,张敞变又从亡命之人到一州管理。
张敞被宣帝派到冀州抓强盗,一去才知道原来大盗就是广川王的亲戚、门客。
广川王,十几年前,那个喜欢盗墓的广川王刘去因残忍杀害老师宫女被贬为庶民,后在被贬的途中自杀而生,国被除。
后来,宣帝又立了刘去的哥哥刘文为广川王,复国,现任的广川王是刘文的儿子刘海阳,只能说广川王家没一个好人基因。
广川王刘海阳家的亲戚不守道义,因此叛乱连连发生,又无人能制。刘海阳的同族宗室刘调常常为那些强盗提供庇护,吏卒只要抓人,都躲入了王宫。
张敞先是派耳目查出盗贼首领的名字和居处,去抓捕时,果然又潜入了王宫中。张敞则是亲自带领郡国的官吏,驾车数百辆,将广川王宫团团围住。
再派人去宫中搜查,果然搜出了他们,张敞亲自监督吏卒捕杀他们,并割下了盗贼的头颅。这还不算,并且还悬挂在王宫门外,上奏弹劾广王刘海阳。
宣帝看在同守的份上,只是削夺了刘海阳的封户,但刘海阳并不悔改,五年后被除国,被流放到房陵县。
张敞到冀州一年,盗贼便禁止。
后又试任太原太守,一年内太原郡也此因安定,后转正。
后宣帝逝世,元帝即位,有人推荐张敞为皇太子太傅,被萧望之拦阻而罢,元帝初元二年,张敞病逝。张敞的故事就此结束,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吏,画眉京兆、走马章台,五日京兆,一个人便为后世留下了三个典故。